生产系统架构的方法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9 1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9 16:27
在探索生产系统架构的构建之道时,我们需要理解精益生产体系的局限性。尽管丰田、宝马和大众的生产系统卓有成效,但缺乏普遍适用的构建方法论。企业需根据自身特性,跳出"照搬"的框架,以客户为中心,从底层需求出发,构建独具特色的精益体系。
首要步骤是采用目标驱动的自下而上策略,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直接回应客户对质量(QCD)、安全与环境健康(S/EH)的期待。战略与策略在此过程中交织,如产品开发策略,根据库存、订单或混线生产等模式,通过价值流设计(VSD)规划制造流程,明确每一步的目标导向。
从目标出发,我们定义关键业务指标,它们是连接战略与执行的桥梁。例如,质量一次合格率(FTY)涉及设备、人员和环境的全面优化。在指标研讨中,应遵循价值流模式,确保目标清晰,避免量化过度和职能划分过细(参见图2)。
产品战略是决定生产系统核心的驱动力,技术、成本与服务间的平衡影响着供应和生产策略。对于高附加值产品,快速响应和短周期时间成为关键。研发与产品战略的协同作用需确保生产目标适应产品架构模式,生产系统则需体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图3)。
通过功能分析系统技术(FAST)等工具,我们将产品战略转化为公司绩效指标,兼顾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和学习成长的平衡记分卡维度。以公司A为例,通过成本优势策略,明确运营指标,避免职能重叠(图6和7)。
接下来,流程分析系统技术(PAST)将公司级指标分解到业务职能层面,确保准时交付率等目标的实现涉及供应商、生产计划等关键流程(图8)。
最后,我们通过功能分析和流程分析系统(总分法)逐步细化至部门和岗位级指标,强调设备综合效率——这个跨职能的业务指标,涉及设备效率、运行率和质量合格率的综合计算(图9)。
在实施过程中,务必确保绩效系统兼顾结果和过程评价,以SMART原则指导指标设定,使之与行动紧密相关。通过实例,如“整体企业客户满意度”,指标模板应支持数据收集、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改进与纠正行动的整合(图10)。
图11揭示了指标与行动如何与精益生产要素相互关联,高分项目需层层审核与改善,低分则需要流程规范化。系统架构设计应融合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推演,遵循目标-原则-要素-要求-工具方法的四阶段实施路径(图12)。
每个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环境调整实施策略,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持续优化生产运营系统,避免陷入标准化工具的陷阱(图13)。通过"目标-指标-行动"的逻辑,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执行有力、适应变化的精益生产路线图(图14)。
精益生产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深度思考和持续改进。我们鼓励读者在此过程中积极探讨,共同推动生产系统的进步。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