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2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5:21
苯乙腈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上下游产品,其原料链从上游开始。首先,由氰化钠作为基础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苄基氯。接着,苄基氯进一步转化为二甲胺,再与乙醇(95%浓度)反应,形成中间产物。
在下游,这些中间体被转化为多种化合物,如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这是地莫西泮的前体。随后,生产过程继续,产物包括2-(4-硝基苯基)丁酸、S-2-(4-二氟甲氧基)苯基-3-甲基丁酸等。邻甲基苯乙腈、3-氨基-4-苯基噻吩-2-甲酸甲酯、3-甲基-2-(3,4-二甲氧基苯基)丁腈等也依次出现。
继续延伸,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2-氨基-Α-甲基-(1,1'-联苯)-4-乙腈等化合物的产生,进一步证明了苯乙腈产业链的多样性。托品酸、二溴三苯基膦等产品也在此过程中产生,随后是双苯溴丁酸和环己基苯基乙腈等化合物。
下游的最后一个阶段,产品包括α,α-二苯基-γ-丁内酯,如维拉帕米等药物。Α-肟钠苯乙腈、5-氯-3-苯基苯并-2,1-异恶唑等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延伸,还有Α-(对氨基苯基)丁酸、对硝基苯乙腈等,最后到Α-正丁基苯乙腈、4'-(1-氰乙基)乙酰苯胺等。
此外,2,3-二苯基丙酸、达舒平等药物也是由苯乙腈的下游生产链衍生出的。2-(4-氨基苯基)丙腈、2-(4-硝基苯基)丙腈、2-苯基丙酸和烯氯苯乙酸等化合物的出现,展示了苯乙腈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阿普唑仑、溴苯乙腈和布替布芬等药物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制药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俗名氰化苄(benzyl cyanide),分子式为C8H7N,分子量为117.15。该物质可燃,具刺激性。吸入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志丧失等,可引起死亡。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可经皮服迅速吸收。口服可有消化道刺激症状。主要用于有机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