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2 0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2 12:10
(请点击“读报纸”或“服务”打开重庆晨报三版了解详情)
中国科学家正在论证研究探日计划 发展太空旅游纳入五年规划
国新办发布第五部航天白皮书,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划重点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以建设航天强国为主线,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划重点”。
白皮书显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加快航天技术成果向经济 社会 的转移转化,培育发展太空 旅游 、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航天运输系统方面,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面向航班化发射需求,发展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上面级等技术,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载人航天方面,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 探索 开发地月空间基础。
深空探测方面,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还介绍,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要完成好十年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也包括要用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科研数据、月壤等,开展科学分析。同时还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1月17日10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
相关新闻
近五年共发射207次运载火箭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过去五年,是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五年。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2016年至2021年12月,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收获满满。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短评
航天梦永不停步
翻开《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重型火箭、载人登月、火星采样、太空 旅游 ……一幅幅 科技 蓝图让人心潮澎湃。
过去五年,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中国航天在五年间坚持创新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强航天领域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不断提升航天自主发展能力和安全发展能力。
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未来五年,中国航天的“任务单”让人充满期待,中国航天人将继续 探索 、打开更多星空的奥秘,中国航天也一定能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必将以永不停步的姿态逐梦天宇间!
据新华社
探月工程
探月四期后续还有三次任务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探月工程从2004年实施以来,到2020年“嫦娥五号”携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一、二、三期“绕、落、回”目标任务。经过规划,探月四期包括了四次任务。
第一次任务,是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落在了月球背面,已经成功实施。后续还有三次任务:一个是“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整个探月四期,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比如,“嫦娥七号”任务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协议,共同进行探测。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在2025年前后,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综上,到2030年以前,我们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探日计划
已对太阳探测成像290多次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这颗卫星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赵坚指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奏响了深空探测的“三重奏”,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航天达到 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
赵坚指出,航天的发展确实是需要高投入。但是,航天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效益更大。据初步统计,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航天应用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 社会 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也能切身体会到航天 科技 所创造的美好生活。
另外,航天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航天产业链的快速形成,而且赋能传统产业,促使产业升级换代和提质增效。
赵坚说,航天发展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有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也将共同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造福民众。
编辑 | 陈宇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