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0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7 19:57
中国的高等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出了大量的IT人才,为中国的IT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为什么在学校往往很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工作了后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呢?或者说他们的才能为什么不能马上得到显现呢?其实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理解的误区,认为优秀的学生实践能力就一定强,故而工作能力也一定会很出色。然而事实并非是这样,优秀的学生思维比较固定,遇到问题时有自己固有的思考方式,用以往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问题也正是出现了在这里,工作中每天面对的都会新的挑战,尤其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码农面对开发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将会是你以前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你需要慢慢的去探索问题的成因,然后用各种手段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果仅凭以往的经验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思维活跃的人解决问题的效率会往往高于那些象牙塔里的优秀学生,所以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程序员的工作每天主要就是编码,那么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编码能力为什么普遍都是很弱?原因就在于高校侧重的是理论知识,而工作中侧重的是应用知识,二者的立足点不同故而造成了这一现象。高校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软件工程师,是一种系统设计层面的人才,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编码能力。所以在面试很多学生时,理论层面的知识往往说的头头是道,上机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时却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在学校唯一实践的机会无非就是每学期的课程设计而已,最长不会超过两周,在短短的两周之内自己的编码能力又会得道多大的提高呢?
尽管如此,但是企业每年还会通过校招招聘大量的学生,主要立足点就是自己来培养人才,所以通过校招进入公司的学生一般有一个融入职场的缓冲期。诱导着学生如何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开发中,这些学生虽然起点低,但是一旦入门,成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所以理论知识虽然对刚就业的你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对你未来的发展影响甚远,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这便是高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