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02: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0:12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帝国,汉朝是经历长期战乱后所建立的国家,先是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到后来三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再到后来四年的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以后又经历了异姓诸侯王反叛的乱局以及诸吕之乱。常年不断的战事带来的是残破荒凉的社会景象,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温饱得不到解决。
汉文帝即位以后,对于他来说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发展和恢复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做一位百姓拥戴、文武百官臣服的守成之君并不容易,汉文帝励精图治,把一个破败不堪的国家推向“文景之治”的盛世王朝,文帝自此成为守成之君的楷模,那么汉文帝是如何富国强民的呢?
汉文帝剧照
首先,政治方面
汉初主要以“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帝刚登基时,天下形势并不乐观,汉文帝吸取亡秦的教训,他以身作则,不扰民,不挠法,大力提倡节俭,首创"德治仁政",汉文帝的为政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挠法,善于纳谏
不挠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依仗皇帝的权力破坏正常的法律程序,汉文帝就是这样一位恪守成法的帝王,他曾经说过法律公平公正,人民就忠,治罪得当,人民就服,引导人民向善是官吏的责任,不能引导又不能公正的判决,法律反而会害了他们,使之犯罪。
法正则民意,罪当则民从。且夫收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史记•孝文本纪》
一次汉文帝和他的车队出行路过渭桥,按照法律规定,其他人要回避,此时桥下有人走过使文帝的马受了惊吓,按照汉代律法此人应罚四两金,但是文帝却要求将其处斩。
廷尉张释之劝诫说,按照律法不应该判死刑,如果因为皇帝不满,凭借权力将其修改,律法对于百姓来说就会失去信誉,这样便会使老百姓对朝廷失去信任,汉文帝听后觉得言之有理,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
还有一次一个盗贼跑到祭祀高祖皇帝刘邦的高庙,盗窃祭祀刘邦的玉器,按照汉代律法应将盗贼判处死刑,但是汉文帝不服气,他要求将其灭族,张释之再次据理力争,汉文帝采纳他的建议。
汉文帝即位以后跟匈奴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国难当头,汉文帝苦于没有良将,一次他当着群臣面非常感慨地对冯唐说:“我要是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猛将,还怕匈奴吗?”冯唐听后却说:“就算陛下手下有这样的人才,也不懂得任用”,汉文帝听后气炸了,冯唐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羞辱他,汉文帝一怒之下起身回宫,待他心情平复以后,并没有惩处冯唐,而是召他来询问为什么说自己不懂得用名将,冯唐向汉文帝讲述大将魏尚的遭遇,一番长谈后,文帝觉得冯唐言之有理,并赦免了魏尚,将他官复原职。
由此可见,汉文帝的可贵之处,他善于纳谏,甚至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积极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汉文帝长于其他帝王的一面。
汉文帝剧照
(二)提倡节俭,不扰民
以身作则文帝为了积蓄国力和民力,成为天下人的表率,他一生勤俭朴素,草鞋办公,穿粗布衣服,为了节省布料,连他的宠妃慎夫人也没有穿当时贵族女子流行的曳地长裙。
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想在骊山顶上造一个露台,小小露台对于一般帝王而言算是小事一桩,但是汉文帝却不同于普通帝王,在修建露台之前,他找来工匠做预算,工匠仔细计算后说需要100金,100金相当于当时10户中产阶级的全部资产,汉文帝听后因惜十家之财,罢建露台。
汉文帝不是缺钱,100金对于皇帝来说是个小数目,这就是汉文帝的可贵之处,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花百金建露台事小,为天下做表率事大,公众人物没起到表率作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今天花百金修建露台,明天极有可能花千金营建豪华宫殿,欲望是无止境的。
到最后上行则下效,一批贵族跟着模仿,相互炫富,上层社会的浮华生活靠什么来支撑?当然是搜刮民脂民膏,这样一来便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罢建露台体现了文帝的政治智慧。
俭葬古人有句话叫死者为大,说明了他们对身后事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帝王,秦始皇从13岁就开始修建陵墓,一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竣工,然而汉文帝却是个例外。
汉文帝在遗嘱中说,修建陵墓不凿山,不掘水,利用天然地形以及丘陵自然斜面,横向挖穴安葬即可,陪葬品不用珍贵的金银铜,而是用瓦器。
秦汉时期很多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多数在山上都要挖几层,汉文帝能够做到俭葬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史记•孝文本纪》
节葬意义深远,关系到治国的成败与否,浩大的陵墓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壮劳力都去服徭役了,留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相对就变少了,古代农业社会一夫不耕,有人挨饿,一女不织,有人挨冻,由此可见衣食生产的重要性。而且丰厚的陪葬品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而来,这样一来便会加重百姓负担,从而加剧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