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5:1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3:53
很多孩子做事情在家长看来就是磨磨蹭蹭,不仅动作慢而且做事的效率不高,更别提上了学的孩子写作业,晚上吃完饭就写作业能拖延到十一二点,这样时间长了白天精力下降影响听课效率不说,家长担心孩子总是这样以后长大了可怎么办?
总是喜欢拖拉其实造成的不仅是效率低下,还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好的做事习惯。
但是面对孩子磨蹭,家长也都清楚,只是靠一个劲的跟在孩子后面说“快一点”是没有用的,越催越慢,*急了孩子就撂挑子不干了。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就那每天起床的问题来说,孩子磨蹭的本质暴露无遗,喊三遍是标配,如果今天赶上孩子心情不好,没个四五六遍是不会起床的。家长恨不得直接把孩子从床上拖起来,一边穿衣服一边吃早饭,五分钟搞定就能出门,本来早晨的时间就紧张,孩子还一个劲的磨蹭。
一般来说磨蹭的孩子不光是早晨一同手忙脚乱,晚上回家写作业又开启了拖延模式,明明布置的作业两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硬是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写延长了到了四个小时,总是这样,第二天怎么能顺利起床呢?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从大脑趋利避害的特点来谈一谈孩子为什么喜欢磨蹭。
在孩子幼年期,家长并不会觉得孩子做什么都是磨蹭的,因为他们手脚配合并还在发展阶段,做什么都是第一次,家长甚至觉得他们慢悠悠的做动作是很可爱的,孩子的节奏是根据自己的生物发展规律来的。
孩子想睡就睡,想起就起,吃饭动作慢这些都不会父母觉得孩子是在磨蹭。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让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拖延呢?当孩子能够和父母正常交流,上幼儿园之后,家长就开始对孩子在做事时间上有了硬性的要求,比如说早上半个小时之内起床穿好衣服坐在餐桌前。吃饭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等等,如果孩子一直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完成,父母就会觉得他们在磨蹭。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父母规定的时间完成事情的时,家长就会火冒三丈,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磨蹭!”。
也就是说,孩子所谓的磨蹭和拖拉,无非就是父母给孩子定下了一个限时时间的任务,如果孩子没有完成的话,家长就会给孩子下一个定义“磨蹭”。从这个角度试着来解决一下问题,比单纯的催促要好一些。
1. 孩子是否明白磨蹭的本意孩子是不是有能力认知时间*的含义,是不是能够有效管理时间,这都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家长总是一开始就默认孩子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处理问题,但其实孩子根本就没有时间段的概念,不会调整自己的做事节奏来配合时间。
2. 孩子是否有意愿完成任务很多时候父母安排给孩子的任务,他们从心里就不愿意去做,就会从一开始抱着消极应对的态度来完成,即使做完了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自然就不会积极去做。很多时候孩子做事情之所以慢,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强制要求去做。
家长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用成年人做事情的要求去预估孩子,然后给他们一个规定的时间,越是高的期待越不可能完成,这样家长心里自然就会有落差。
期待的时间与孩子实际做的时间相差大,又或者与孩子的需求不符,比如家长觉得五分钟穿衣服已经是很富裕的时间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熟悉穿衣服的流程,5分钟对他们来说难度太高了。
但是家长的过高期待碰上了孩子慢悠悠的动作,就会变成焦虑,这样的焦虑情绪让家长无法正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越焦虑越觉得孩子做事情动作慢。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孩子的拖延,使用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1. 用奖励代替惩罚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一定要做正向激励,通过人类大脑中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让孩子动作变得快起来,人都喜欢重复能够带来愉悦体验的行为,比如说吃零食会让大脑感觉快乐,那么我们就总会把目光集中在零食上。而孩子做事情也是一样的,他们会回避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如果父母总是使用惩罚的方式催促或者指责孩子做事情慢,自然孩子在面对父母交给的任务时,就快不起来。
可以将孩子做不到时候的指责,变成孩子做到了之后的表扬,激活大脑正向奖励机制,孩子只会越来越快,化被动为主动。
比如说平常早晨叫孩子5遍才能让他起床,而今天之叫了3遍就起来了,家长就可以表扬孩子今天比昨天动作快了一些,这样明天孩子还愿意继续保持。
用表扬代替指责,不管什么年纪的孩子都适用,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产生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可以激励孩子更好的完成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3:53
首先需要教会孩子具有时间观念。比如说可以先给孩子买一个手表,让孩子做每件事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给予孩子适当奖励。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3:54
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时间表,然后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如果该做的事情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就不要让孩子做其它的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3:54
惩罚措施到位,奖励措施跟进。恩威并施,才能让孩子改掉磨蹭拖延的毛病。孩子拖延时,不要父母帮着做事,这样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