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76:人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1: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7 19:17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估计是最早评判人性的名言了。唯独比这个还早的是佛陀对人性的观察与评价,只是佛教的传承习惯口口相传,咱们就以落在纸上的文字来探讨探讨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
最喜欢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写的一段话: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 ,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
这段话把人性描写的细致入微、淋漓尽致,乃是今古不变的人间故事。
柳子厚其实就是柳宗元老先生,《墓志铭》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愈和柳宗元两人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是古文运动当中的志同道合的好友。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去世后,韩愈写了这篇墓志铭以表彰亡友的人品学问。
他对老友受排挤、长期遭贬、穷困潦倒的经历愤怒无比,入骨三分地刻画了唐代文人相互倾轧的丑态。最后韩愈感慨到,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会给子孙积福。这句话里饱含着辛酸无奈,还有对当时官场深入骨髓的厌恶。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人这个东西很奇怪,人性和人心更是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谜团。
《孟子·告子上》里说:“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孟老先生觉得人性即没有善恶也无分高下,很平常没啥滋味,可见老先生的洒脱。
而欧阳修在《诲学说》里做总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关于儒家学说咱们暂时不做评价,不过,鲁迅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的总结,我觉得才有味道。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真的是没法儿完全隔绝的。而人的欲望千变万化,所以人性更是千奇百怪。
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来源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广泛传播的思想,我们不去评判,仅就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探究做点了解。
其实,从哲学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这和西方谚语里所说的“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存在着深层联系。
是人性推动了宪章运动、里昂起义、西里西亚起义,还是这些反抗解析了人性?从不同的社会历史角度看,有着完全不同的结论。
归结到一句话就是:
“我是谁?”
“我是谁?”
您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