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5: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18:36
爱,是汉语常用字,读作ài,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意思来,《说文解字》解释为“行走的样子”,可意为“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
爱,在甲骨文里没有发现,直到战国时代,才开始在“中山王方壶”(图A,金文)、“中山王圆壶”(图B,金文)和战国印(图C,金文)里发现这个“爱”字。
由“欠”(或“旡”)和“心”两部分构成。“欠”(图A1)和“旡”(图A2)都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这个张口的人,用右手抚着心(图A3,图D1)以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这就是“爱”这个会意字,图(D)的小篆继承了金文(图C)的形体,只是把“欠”变为“旡”了。但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统一使用的(图E)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反而把字繁化了。这个向下的脚即“夊”的演变流程,图01-04的形体,是一只向下的脚逐渐由实化变成线条化、笔画化。因为脚趾向下,所以表示由远而近的行动。这个“夊”不单独成字,后来作为“冬”、“处”、“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号。
之后隶化成图F所示字形,隶化后楷书则为图G形体,主要是上半部分的变化。简体楷书的“爱”则采用行书字形,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和“夊”简化成“友”。楷书由中间带“心”的“爱”简写成现代汉语中的“爱”,导致了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和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形部分消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18:36
(演变历程)
有些金文加手型,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后来,有的篆文误将金文的手形写成倒写的"止"。隶书又误将篆文的"欠"写,至此"爱"的字形中"欠"(温柔的呢喃)消失。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心"和误写的“欠”连写简化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