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22: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8:52
“韦编三绝”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意指编联竹简的皮绳因频繁翻阅而断裂多次,象征着读书人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和勤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研读《易》这部经典时,对书中的内容反复琢磨,以至于编联书简的皮绳断裂不止三次,这就是成语的由来。
孔子,鲁国陬邑出身,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他对礼节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六艺”,并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公元前500年,他被任命为鲁国司寇,参与齐景公的会盟,但因主张未被采纳而离开,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期间,他致力于传播恢复周初礼乐制度的理念,但未见成效。
失望之余,孔子回归鲁国,转而致力于整理古籍和教育。他晚年编纂了《诗经》、《尚书》等著作,并对《春秋》进行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弟子众多,他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要传承。
关于孔子的刻苦学习,最著名的便是他研读《周易》时“韦编三绝”的故事,象征着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无尽的热情。作为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的理念,以及他对教育的贡献,使得他的学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释 义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