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0 13:12
在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变迁与经济议题交织,如农业问题与地主、民族主义者的分歧。1865年至1879年,粮食自由贸易曾受到地主的支持,然而外国粮食的涌入导致进口税提高,这一时期地主与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在移民*和精耕细作上呈现鲜明对比。粮食期货市场的争议反映了保守派的担忧,特别是对犹太人和期货交易的怀疑,最终导致1896年至1908年对粮食期货的禁止。
社会*协会的调查揭示了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复杂结构:年度契约工(农奴制与自由权的融合)和日雇佣工。庄园中的散工取代了半依附农民,揭示了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自由工人享有特殊保障,如未婚佣人有年薪和工房,管家则享有实物补贴和土地。而年薪工和依附工(带有半奴隶制性质)虽然拥有年薪、土地和实物补贴,但收入不稳定,且依附工家庭需全身心投入庄园工作,生活水准因实物补贴得以维系。韦伯注意到,日工的增加是商业化农业和经济效率提升的结果,虽然他们不受庄园严格控制,但与雇主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
19世纪90年代,韦伯对证券交易所的批判深入到经济和法律层面,他揭示其商业本质,质疑废除论。他强调交易所作为资本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尽管促进了交易,但也存在无实物交易的风险。通过大规模贸易或借贷,交易次数剧增,交易所帮助商人实现计划交易,但同时滋生了投机和道德风险。
韦伯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商业伦理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交织。在普鲁士庄园,家长制权威被生产一致性合法化,容克地主过着简朴生活,而他们的大庄园成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石。然而,随着工业化冲击,容克社会面临经济和*地位的双重挑战,他们必须适应城市化,同时保护自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韦伯揭示了贵族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他们与新教伦理和个人主义倾向的碰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关注宗教与经济行为的紧密联系。他指出,16世纪富裕地区的转向新教,看似出于理性,实则与新教伦理的清教精神紧密相连。新教伦理强调勤奋、节俭和理性,这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契合,但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的经济观念。通过分析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韦伯揭示了新教伦理如何转化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尽管这在某些情况下与个人*的满足相悖。
韦伯的研究超越了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他关注的是新教伦理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气质和宗教信仰。他强调,清教伦理不仅影响了商业理性主义,也塑造了城市自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其中宗教改革时期的教派管理和伦理标准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