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7:33
在西方经济学的瑰宝中,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神秘力量驱动的呢?答案隐藏在效用价值论与供求规律的交织之中。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独创,主张商品价值源自凝结其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然而,李嘉图的价值论在这点上遇到了挑战,无法解释古董商品为何能卖出超出其实际劳动含量的高价。李嘉图将古董视为特殊商品,试图区分它与一般商品,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个谜题。因为按照理论,古董中蕴含的劳动量相对较少,理论上其价值和交换价值应该较低,但实际上,古董的价格却往往飙升,这正是效用价值论的舞台。
效用价值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时代就闪烁着光芒。1833年,劳埃德提出,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其内在性质决定,而是源自消费者对商品的*和主观评价。他引入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满足消费者*的能力所决定。戈森在1854年的《人类交换规律》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戈森定理”,阐述了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相等的原理,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三位经济学家分别独立地构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框架。杰文斯提出“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门格尔则阐述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而瓦尔拉斯则关注于“稀少性”价值论。他们的理论都强调,商品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在每一单位增加时的边际效用来衡量的,这种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视角的深刻转变,从客观劳动转向了主观感受。
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在于商品的价值来源于消费者的最后一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程度,随着数量递增,这种满足度逐渐递减。例如,一瓶水在运动后的第一口可能带来最大效用,价格也因此最高。迪士尼的门票策略,就是巧妙运用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至于空气和水,虽然对人类至关重要,但由于它们的无限供应,边际效用相对较小,因此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并非单纯由其物理属性或生产成本决定,而是受制于消费者的主观效用评价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在面对古董商品的高价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附加,以及稀缺性的存在,共同推高了它们的价格。西方经济学,正是通过效用价值论和供求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商品价格背后的无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