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12:24
刘家谋的作品集《观海集》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与心灵成长。他在作品中突破时空限制,以《海音诗》记录台湾的风土人情,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文献的瑰宝,也是他克服心理障碍、借助友情力量的见证。在早期的诗篇中,如「海外亲朋少,回忆亦伤神」和「乡心寥落宦情艰」,他流露出对亲朋离散和生活的艰辛的感慨,但随着《观海集》的深入,他在台湾的第三、四年逐渐调整心态,开始欣赏和珍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如「天涯相惜汝偏深」和「相逢可惜十年迟」,这些诗篇反映出他对台湾的接纳和心灵的安定。
在卷四中,刘家谋与朋友共赏花木,如「今日始逢开口『笑』」,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有了转变,不再孤芳自赏,如「海天对酒且陶然」和「宦久渐知人意好,饮多不觉旅怀开」,体现了他随和的生活态度和对台湾环境的适应。他对台湾语言的掌握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最初的困扰到「蛮语渐随俗,常得通音信」,这不仅有助于心灵调适,也丰富了他的采风内容。
在阅读和创作中,刘家谋不断提升自我,如卷四中的「从周光邰借书读缀此归之」,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他的诗文研读拓宽了他的视野,如「早识心安便是乡」,心灵调适的范围超越了地理的限制。他创作《海音诗》的初衷是记录台湾的民情,而非空洞无物,这体现了他对台湾的忠诚和对采风传统的尊重,他的作品《观海集》不仅延续了郁永河、孙元衡等人的实求是精神,还对清代咸丰光绪时期的乡土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观海集》不仅是刘家谋个人心灵历程的记录,更是他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深情描绘,展现了他积极入世、力求上游的可贵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