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4 02: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17:48
这句话是古时候客栈屋檐下的灯笼上写着的提醒出行的旅客的警示语,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只说,所以这里借“二十八”指代“宿”,“三十三”指代“天”,所以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字面意思大致是:出门远行的时候一定要在天黑前投宿。而早晨听到鸡鸣,也要察看天气,趁早出发。那么为什么会这样的说法呢?
在古代社会,人们长途出行,沿途是需要住宿的,但是一开始只有专门为统治阶出行服务的驿站,后来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出现,也就出现了客栈。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再者古代人员流动性比较小,所以路边的客栈并不是很多,一般要走几十里才有一家,所谓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正是如此,所以古人出行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就会赶紧找客栈住宿,不然晚上就很可能要露宿野外了。再有就是古带出门远行的交通工具一般都很慢,正所谓“望山跑死马”,看着前面不远处好像还有炊烟,急于赶路贸然前行,很可能天黑了都找不到投宿的地方,夜间山林可能有野兽出没,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要趁着天黑之前,及早投宿客栈。
至于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因为在很早的时候人们没有报时的工具,就算是日晷、滴漏这些东西也是只有贵族才有,所以普通老白金就只能根据一些日常的现象去推测大概的时间,就比如说早晨公鸡会鸣叫,鸡鸣,要鸣三次。第一次鸣叫,大约是在三点钟,到第三道才是天破晓的五点钟,一鸡引颈,百鸡唱和,之后人们就会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而对于出行的人来说这个时候一定要起来看看外面的天气,要是好天气就早做准备,及时出发,要是坏天气,就修整一下,等天气好了再决定。
古人之所以会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说法,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出于安全考虑,其实就是未雨绸缪,就算是放到现在社会也依然适用。
其实在“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是“过桥须下马,有路莫登舟”,说的也是出行的注意事项。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出行方式是南船北马,北方载人的马和上战场的战马不一样,载人的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过河的时候看见水就想要喝水,所以一到桥边就很可能会往桥下走,还可能从桥上往水里跳,这样的情况对于马背上的人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说,过桥的时候务必要先下马,牵著马过桥,这样马才不会不听使唤。
至于“有路莫登舟”,说的是如果是走陆路也能到达的地方,就不要坐船走水路。我们都知道相较于陆路来说,水路的速度更快,但是水路的危险也要更大,常言道“水下有乾坤”,看起来平静的水面,其实下面早就已经暗流涌动了,水路代表着未知的危险,所以古人告诫我们宁走陆路不走水路。
小编有话说:孟子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意思是说: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一方面是要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快速离开。所以说无论是出门远行,还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假如知道这件事是有危险的,不管危险是不是会伤及生命,也要提前尽量远离,尽量规避。凡事更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