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3: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3 12:03
功能性低热的发生可能源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涉及的类型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和感染后低热。在诊断此类低热时,重要的是要彻底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经过动态观察期,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切勿草率下结论。
中医对微热的描述,指的是体温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患者感受到轻微发热。如患者感觉恶热,即自觉发热;若伴随心烦或烦躁,则称为烦热;若发热感觉从骨髓中透出,但触摸皮肤并无热度,名曰骨蒸。更有潮热现象,表现为体温如潮水般定时上升,一般下午后升高,然后下降至接近正常,反复出现。这些发热类型不仅见于低热患者,也可能出现在高热病人中。
功能性低热的发生往往与内伤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有关,也可能由外感六淫或疫疠邪气侵入体内,正气受损,邪气残留导致。这类症状常见于杂病发热后期,或是伤寒、温病、疫疠等外感发热病,以及妇、儿、外科疾病的后期。在西医中,慢性炎症性疾病、植物神经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恢复期,也常伴随功能性低热的发生。
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用手扪患者的皮肤,仅有轻微发热的感觉(体温升高常在38℃以下),中医学称之为“微热”其特点为早晨及午前的体温高于午后及晚上,有时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