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5
古代小说往往是中国民族和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寻找中华文化的重要线索,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水浒传》相信你并不陌生,里面有战争,有血腥,有勾心斗角,有人情冷暖,但你可以发现,贯穿整个水浒的,除了上面所讲的,还有“忠义”二字。“忠”与“义”可以说是解读《水浒传》文学价值的关键和意义所在。
“忠”“义”的由来“忠”、“义”二字原本来源于儒家道德观念,其本质是对社会的约束,忠是自下而上的附庸和归属;而义则是个体情感的连接和义务。
最早将“忠”“义”连缀在一起的汉代苏武的《报李陵书》,在这封信中:
苏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钱汤镀,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苏武为了回报君主的恩典,推孝尽忠的言辞直接道出了“忠义”的本质,在东汉末年以后,“忠义”作为一个词语就开始频频出现了。
同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儒家以“礼”为核心的人学等级逐渐开始影响世人并固化,在封建王权的支配中,“忠义”开始成为了*品格,进入史书中。
总体来看,从先秦到唐宋,忠义一词就开始存于庙堂和百姓之中,在封建礼数的熏陶之下,对君主的忠诚,不存私利的行为才能称为忠义之士,而百姓中如果有人为国家和君父报仇也能成为美谈。而这一切都是《水浒传》中的忠义背景所在,只有理解忠义的内在含义,才能理解《水浒传》中忠义所体现出的价值。
在水浒中,忠义往往是*害的对象,比如忠义之心的林冲*杀人上梁山,杨志的生辰纲被劫,再到亡命而逃的杨志和鲁智深相见,被形容是“人逢忠义情偏洽”。
从*理性上讲,水浒传中所阐述的忠义是具有破坏性的,作者将江湖中的侠义之情和朝廷忠义相结合,看似矛盾的个体,却显露出某些悲情和困惑。
《水浒传》把黄权神圣的故事,下降到了一群盗贼身上,如开篇的:“洪太尉误走妖魔"。这种戏剧化的手法本就是消解神圣化,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忠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本书的基本框架。作为民间倡导的忠义,不再是传统的理想和道德,而是与人伦道德之中相背离中显现出的复杂内涵和价值观,这也是水浒一直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水浒传》中的“义”也并非传统的儒家之义,这里面所隐含的意思也很多,比如慷慨的仗义疏财,拔刀相助之义,同生共死之义,知恩图报之义等等,这个义字是出自梁山的本心,也合乎语言的本意。
《周易干卦》所云:“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
水浒的忠义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它不仅是阶层、时代的话语,在其深刻内涵之下,也具有广泛的探讨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