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歌散尽游人去打一成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3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51
灯谜简介
灯谜(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 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
会意法 总体理解谜面的意义,扣合谜底。例如:脸上长钩子,头角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象)
反射法 即反其谜面意思而猜之。例如:莫用小人(打一中草药:使君子)
借扣法 不用谜面原意或多意、反意,借用谜面别解成新意,用来扣合谜底。例如:开明(打一唐代文学家:元结)“开明”别解为“明朝的开始”,即元朝的结束,因此谜底为“元结”。
侧扣法 不正面理解谜面原意,借用多义从侧面烘托扣合谜底。例如:江枫渔火(打一《儒林外史》人物:双红)这里“双红”是从“枫”、“火”得名,“枫”和“火”都是红的,因此“双红”扣合谜面。
分扣法 谜面的字分别扣合谜底的字,有的一字扣一字,有的一字扣多字,也有的多字扣一字。例如:望穿(打一昆曲剧目:十五贯)“望”俗称“十五”,“穿”与“贯”有同义之处,分别扣为“十五贯”
溯源法 “溯源”及追溯谜面的来源以及与其原出处的上下关联,然后再扣合谜底,也有叫它承上启下法的。例如:桃花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无与伦比)这则谜以“桃花谭水深千尺”的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扣合谜底。
加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予以增加或将某些字相加,来扣合谜底。例如:好山好水 (打二字:崔,淮)这里“好”扣“佳”,“好山”及“佳山”,自身相加得“崔”;“好水”及“佳水”,自身相加成“淮”。
减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减少,或用某些字相减来扣合谜底。例如: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 (打一字:也)将“池”的三点水去掉的“也”,将“地”的土字旁去掉也得“也”。
加减法 按谜面的提示,有的字增加笔划,有的字减少笔划,既有加有减,最后扣合谜地。例如: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本谜“去”为谜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即可组合成谜底。
离底法 此谜,谜面反映的是谜底的拆离。猜时,将谜面合成,然后再扣合谜底。例如:七人(打一县名:开化)
离面法 将谜面某些字拆离,去扣合谜底。例如:诧(打一成语:一家之言)
象形法 根据事物的特征,汉字的结构(相形),进行拟人拟物,加以形象化,使人引起联想,增加趣味。例如:冰上两点嫌它多,石头压水水爬坡.(打一名词:水泵)
象画法 此谜是根据谜面整体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例如: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慧)
直谐法 制作谜底时,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应该用的字,把人的注意力引开,达到隐藏谜底的目的。例如:增加十两(打一城市:天津)“增加十两”及“添斤”,与“天津”谐音。
间谐法 先将谜中的某些字拆变,再谐音扣合谜底。例如:二者规格不同(打一字:鞋)
猜时,先将“鞋”拆为“圭”、“革”两部分,“圭”与“规”谐音,“革”与“格”谐音,切合谜底。
比较法 是将形状、字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扣合谜底。例如: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打一字:夕)
拟人法 将谜面的字词人格化,扣合谜底。例如: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你若欺负她,她就戳一*. (打一动物:蜜蜂)
拟物法 将人或人体某部分物化,或者将谜面字词语义或所言之事物化,扣合谜底。例如:
枕头.(打一成语:置之脑后)
问答法 此种谜通常是用提问式的谜面,回答式的谜底。例如: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首当其冲)
运典法 词类谜语以人们熟悉的成语、口语、诗词、典故作谜面,而将意义别解,从而扣合谜底。例如:宝玉求婚(打一美国历史人物:林肯)
排除法 就是排除一面取一面,排除多方取一方,排除容易而取难的。例如:说不叫说,拿不叫拿(打一字:最)这里排除“说”而取“曰”,排除“拿”而换成“取”。文字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52
曲终人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52
我有2个答案:1,销声匿迹。2,曲终人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53
曲终人散。销声匿迹,这两个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53
销声匿迹
笛歌散尽游人去打一成语
笛歌散尽游人去打一成语:销声匿迹。笛歌散尽游人去”指的是“笛子发出的声音消失之后,游客的踪迹都隐匿了起来,不见了”,扣“销声匿迹”。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汉语成语,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不可作“消声匿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
吹扫捕集法的特点是什么?
吹扫捕集法适用于从液体或固体样品中萃取沸点低于20℃、溶解度小于2%的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吹扫捕集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取样量少、富集效能高、受基体干扰小及容易实现在线...
笛歌散尽游人去---( )填成语
曲终人散
人物有关成语,猜成语
人物有关成语: 曹操(望梅止渴) 孙膑(围魏救赵) 蔺相如(完璧归赵) 项羽(四面楚歌) 猜成语: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全其美) 丹桂飘香中秋月(花好月圆) 笛歌散尽游人去(销声匿迹)
...浓妆淡抹总相宜 独在异乡为异客 笛歌散尽游人去
笛歌散尽游人去==销声匿迹,曲终人散.
猜成语。 上弦月下弦月--( ) 上游中游下游--(
上弦月,下弦月——冷月如眉 上游中游下游—— 一波三折 冬暖夏凉秋和煦—— 四季如春 丹桂飘香中秋月——花好月圆 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全其美 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 笛歌散尽游人去——销声匿迹 黄河之水天上来——源远流长
灯谜的正确过程是什么?
笛歌散尽游人去[打一成语] 销声匿迹 敌我之间[打一成语] 不共戴天 堤边又添丝丝柳[打一字] 圳 低头不见抬头见[打一字] 抵 瞪着眼睛瞧,看看都不少。[打一字] 目 瞪[打一成语] 大开眼界 等着鱼儿上钩来[打一成语] 揭杆而起 等到鱼儿上钩后[打一成语] 揭竿而起 登上南天门[打一字] 阕 登山...
上弦月,下弦月——
上弦月,下弦月——冷月如眉 冬暖夏凉秋和煦—— 四季如春 丢下西瓜捡芝麻—— 避重就轻 上游中游下游—— 一波三折 丹桂飘香中秋月——花好月圆 笛歌散尽游人去—— 销声匿迹 清除脏话粗话—— 言归于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波浪起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风平浪静 水哉!水哉...
笛歌散尽游人去:猜成语
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