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5 0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44
“篡改”这个词,指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用在史料方面的话,其实并不严谨,因为真实的历史,所谓的*,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被记录的。
历史不是1+1=2的数学公式,记述它的人,是没有办法保证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完全合乎客观实际来表达的。即便是现代社会,用摄像的方式24小时全方位记录某一事件参与者的所有人的活动轨迹,但也无法记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所以著史者,大多是在各种文献资料,传闻俚语中一点一点来还原他们心目中的历史*......为什么要说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呢?
因为历史没有立场,但是编史者有立场,无论是出于*立场,还是情感倾向,或多或少都会使一个历史事件相对偏移,这种偏移或许是侧重点不同,或者用了春秋笔法,又或者只是选取倾向于自己所需要表达的方面进行放大创作等等......
所以历史从来都是富有争议性的,而围绕历史事件的是人,而人在社会背景、*立场、个人性格好恶等等方面,在一个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动因又是多方面的。一个“杀人”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就可能对一个人有截然不同的评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历史的*呢?
是故,笔者认为,历史没有*,或者说,历史不是唯一性的,它是动态的,在历史规律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在不断的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它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野,带来不同的智慧体验。
如果脱离了人,把历史当成公式一样研究,认为历史就是1+1=2的话,那么,你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就只是你眼中的历史而已。
说回《明史》,《明史》跟历代所编写的断代史其实差不多,在*正确的前提下,充分地展示大明朝的治政情况,因为中国人最喜好托古言今,所以利用历史来实现现实的*需要时很正常的事情。同一历史事件,会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解读方式也不同。
但要说《明史》完全没有研究明史的价值,那就是不懂历史研究的方法了。研究某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将围绕这个事件的大部分文献资料拿出来一一对比,印证,从其中选择出逻辑自洽,最贴近真实的结论,这其实跟破案差不多的道理。
清朝占领白金,尽得明朝国史,包括了各种珍贵的官方文献档案,为了笼络明朝名儒学士,缓和*,于康熙17年设博学宏词科招引明代遗臣,授以翰林等职,于康熙18年开始,正式展开修订明史。
应招的人,大多都是明末著名学者,这些人的文笔以及鉴别材料的能力都很强,先后任总裁的徐文元、陈廷敬、张玉书、王鸿绪又都延请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于家中,对所编制稿进行订证。要知道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承黄宗羲之学,熟悉明代掌故,谙通实录,很早就致力于明史的研究,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而万斯同其人,治学严谨,以历朝实录为基本史料,参考档案、奏议、邸报以及野史笔记等,删繁证误,补略缺遗,最后成书五百卷。但是这并不是最终修订出版的《明史》,一般被称之为《明史稿》,于雍正元年以《横云山人集》之名刊行。
那么《明史稿》与《明史》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可以这么说,《明史》大多出自《明史稿》,两者一脉相承。但毕竟是两部不同的书,都有自己特有的史料价值,不可彼此替代,而应互相印证。比如,《明史》所收人物比《明史稿》多,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列传部分就某一个任务来说没有《明史稿》的材料详尽,丰富。《明史稿》把历史人物的详细经过基本上记载下来,而《明史》文字上却简明扼要,这边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明史》对于随南明政权抗清的诸汉人之表扬其尽忠的封建道德,而于其抗清的事迹全都不写,关于南明政权,《明史稿》另立《三王传》写起政权情况,《明史》却削了《三王传》,而将三王附见于各始封王之后,是南明的历史掩没几尽。
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大明于东北的归属问题上,《明史》立场暧昧,尽量掩饰清称帝以前的事迹等等。
以上,便是《明史》的最大缺陷。
历史是具有强烈*性的一门学科,封建王朝修史都是为封建制政权自己服务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明史》也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就是它所掩盖,或者删改的内容,所用的手法,都能够为明清之际的历史提供旁证,以及进一步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