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1 13:5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21:16
意思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
出自:西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原文:《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释义:《春秋》所说的天下万物归属于一的理论,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真理。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
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在《礼》、《乐》、《诗》、《书》、《易》、《春秋》等六科范围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发展。邪恶不正确的学说不存在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统一固定、法令制度就会清楚明确,人民也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董仲舒认为应该统一思想,提出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来统一天下思想,把其他思想都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扩展资料: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秦统一中国以后,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的思想。其他思想都受到排斥。秦亡以后,各家思想又活跃起来。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也给百家复兴提供了良好条件。
所以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相对自由的局面。这种局面使统治者不知应该坚持什么,政策缺乏连续性,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法制经常变化,百姓思想混乱。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参加对策的前后约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作为贤良也被推举参加对策。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这三次对策文字,就是《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共三篇,保存在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这是集中反映董仲舒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大纲的代表作。
董仲舒提出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的主张。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
董仲舒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贤良对策
百度百科-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21:19
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21:18
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