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5: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29
《明史》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作为官方修订的史书,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作为清朝官方修订的一部史书,近年来许多人对这部书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认为是刻意在抹黑明朝,那么这部书的史学价值,究竟如何呢?
易代修史是历史上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的总结,所以对于史料的真实性多有质疑。
关于《明史》的编撰经历的很长的时间,从顺治初年到乾隆四年才修好,经过了数百年才完成,在历代正史中算是编撰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
《明史》的编撰工程在顺治二年就开始开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被搁置。清朝问鼎中原不久,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立即着手修史。因为手头具有的史料并不完备,仅仅靠一部《明实录》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康熙时期,才搜集到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康熙在位时因为着手编撰,《清世宗实录》,这件事更为紧迫,事关也腾不出人手,故而《明史》的编撰也被搁置了。
在编修《明史》的过程,因为易代修史的缘故,不免会遇到一些忌讳的事情,比如说涉及到南明史的问题,当时的史馆在纪年的问题上,直接写成了南明的年号,这就直接触怒了统治者的的避讳,当时很多的史官就因为这件事而送入大牢。
当时的政*氛围是比较严峻的,当时的*非常盛行。就出现了著名的明史案。这个案件是当时的庄廷鑨编写史书而引起的。
庄廷鑨是当时的土豪,顺治年间,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朱国桢撰写的有关明朝历史的明史稿本。于是就想着将明朝后期的历史增补完善,并且高薪聘请许多名士来编修,著作完成后定名为《明史辑略》。
这件事就被当时的居心叵测的*知晓,并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康熙知晓后大发雷霆。虽然这件事的主角庄廷鑨已经死去,但还是被刨坟挖尸。凡是参与这部书编写的工作人员都被处死,为此受到牵连的多达700多人。
到了后期,这种现象逐渐宽松起来,但是在编撰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统治者避讳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明末殉节的仁人志士的评价和定论上,在向皇帝批阅的过程中就受到了重重阻力。
《明史》的编撰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关于《明史》的这部书的真实性也就降低了。但是也因编撰的时间长,所以关于《明史》的史料价值,我们应该正确的来看待。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其实还是为修史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他认为在编修《明史》的过程中应该客观的来评价前朝的历史,并且在史料方面还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其实抹黑明朝的并不仅仅是清朝的统治者,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明朝的遗民。在编修《明史》,其中的负责人是解缙,但是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万斯同。万斯同是著名史学家黄宗羲的弟子。
明朝陨落之后,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史学家在亡国的痛苦后,便对明朝的历史做了大量的反思和总结。尤其是关于明朝败亡的原因上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总结。故而,有关对明朝的正面评价较低。
而参与《明史》编撰的的万斯同就黄宗羲的弟子,故而万斯同编撰的过程中受到了浙东史学以及老师的影响。康熙年间,再度编撰《明史》的时候,便搜集来大量的明朝的遗老们,其中编撰了《明史稿》的万斯同就在内,此外还有朱彝尊、汤斌等大学者。
清朝在编撰《明史》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明史稿》的内容,《明史稿》是万斯同编撰的一部史书,规模宏大,但是到了后来王鸿绪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些删改,以至于魏源对这部书多有批评。
而关于《明史》中的缺点,史学家孟森就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因为当时的史学流派之间的偏见,所以有些史实被黑白颠倒,一些野史参杂在正史中。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史料被遗漏。在弘光年间到永历年间的一些内容,很多是不符合史实的。并且因为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压迫下,很多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
当然,《明史》在某些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在二十四中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这部书的体例较为严谨、文字简明得当,基本上是保存了明朝三百年以来的史实。像对明成祖的评价就较为客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明史》这部书一共多达332卷,虽然其中一些观点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的出发点来说的,但是在客观上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所以,《明史》被清朝抹黑的观点就比较夸张了,顶多是进行了篡改,并非是大面积的抹黑。认为清朝故意抹黑明朝的言论还是不够客观,有时偏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29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史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怀疑《明史》造假主要是上面的许多记载和《明实录》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