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目怎么回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6: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6:15
有啊,下面的词和句子里有讲的啊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是高考的一大得分点,可是考生对此类题目却深感无奈。其实,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能不能规范答题。考生通过对此类考点的考查角度、提问方式、答题模式的规范化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得分效率。一般而言,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必须按照“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组织答案(注意引用原文)”的解题思路进行。
一、词
考查角度:从词的角度对现代文进行考查,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方式。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词语在句中的作用。这些词语往往可以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也可以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等。
提问方式:(1)分析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语的理解。(3)文中句子某个词语好在那里?
答题思路:(1)(2)在句子中,先明确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或者某个词是指什么;(3)结合语句,分析在句中,该词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选例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08年北京卷)
分析:题目“惊醒”的好处,是从词的作用进行考查的,因此要从词的作用效果去归纳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前文写了季节的美,因此“惊醒”的作用与季节的美有关。
不规范的原因
1、不能理解词语在句中、文中的意思、地位。
2、不懂得答题模式,不懂得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去分析词语。
3、不看清题目要求,胡乱作答,错将理解答成作用。
复习策略
1、答题时必须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考虑词语有没有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观点等,词语有没有双关的情形。
2、加强积累词语在句中、文中具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词语运用的作用可以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效果上分析。例如,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就必须根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其在文中要写的对象分析,答题时就可以采取“确认修辞手法十修辞本身的作用十结合句子语境”的模式去作答。
3、加强积累不同词性的词具有的作用。
二、句
考查角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句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分析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关联。考查的角度十分灵活。
提问方式:怎么理解这句话(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含义型:这句话写出了(表明了、)……;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句子意思;
(2)作用型:起到什么作用+文本具体内容+使用效果
(3)情感型:表现了(抒发了)……
精选例子: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第一自然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末段)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08年全国卷Ⅰ)
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引用的诗句的内容,可以明确看出诗句不再认同“西出阳关无故人”,再由段首对阳关今天描绘,知道阳关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阳关,由此得知,作者对阳关是赞美的。根据句末语句的特点去考虑答案,可以发现与文章开头是照应的。
不规范的原因
1、没有根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特点、描述的对象,就轻易作答。
2、欠缺答题用的术语。即使知道其位置,也不能运用答题术语进行答题。
3、只回答表层含义,理解欠深刻和全面。
复习策略
1、养成在回答句子的含义或作用前,先确定与句子有关的对象是什么,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具有的作用与什么有关的良好的答题习惯。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快速、准确地对应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2、加强答题术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对复习资料参*的研读进行积累。
3、回答句子作用时,必须明确可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思考。
三、写作技巧
考查角度:包括了写作技巧的所有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修辞手法;(4)语言特点;(5)人称使用。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精选例子: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08年浙江卷第19题)
分析:由于题目已经要求从景物描写采用的手法去回答,因此,只需要结合描写的语句,再照应相应的描写方法就可以了。回答作用时,可以结合景物描写的对象与文段陈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去分析。
不规范的原因:
1、对写作技巧的内容不掌握,不理解这些写作技巧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胡乱作答。
2、不能结合文中语句展开分析与作答。
3、不理解题目要求,不能由题目要求准确联系到写作技巧这一考点上来。
复习策略:
1、明确按照“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
2、积累常用的写作技巧具有哪些的作用与效果。
3、重视读题训练。有些考查写作技巧的题目,本身没有明确要求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回答,因此,需要建立起由题目快速过渡到明确考查什么内容上来。
四、情感和态度
考查角度:这一考点可以从作者或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方式:文中某些语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对某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题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与写作技巧,按要求分析。
精选例子:
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08年福建卷)
分析:题目的要求十分明确。因此,答题的关键就是能否通过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进行准确作答。按要求(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找出具体的文本,再结合语句、写法分析,整理即可。
不规范的原因:
1、欠缺通过写作思路、划分层次的方法来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能力,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造成对情感、态度的错误理解。
2、没有按照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认真研读文章,导致不能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或者只是一知半解,顾此失彼。
3、欠缺透过文字背后解读文章的能力,对一些重点、关键词句不能准确理解,导致不能准确情感与态度。
4、不会结合文章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表现情感和态度的写作目的。
复习策略:
1、加强通过划分文章层次,理解写作思路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训练,通过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来达到准确把握情感与态度的目的。
2、加强通过对重要、关键词句的理解来把握情感与态度。
3、重视对题目要求的理解,明确可以通过对重要词句及表现手法的理解来把握情感与态度。
五、结构
考查角度:结构划分;谋篇布局。重在考查文首、文末、过渡句(段)。
提问方式:文章谋篇布局(材料、层次、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作用);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题思路:
首先确认文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一般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着手。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精选例子: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文章题目为《我爱水》)
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08年四川卷第17题)
分析:由文章首段的常见作用思考。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要从“我爱水”写起,考查的是文章结构,答案涉及“爱水”。很明显,与文章题目有关,文章第二段是过渡段,此段同样与水关,因此答案可以由这两段得出。最后再考虑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与水有关,因此问题还与文章主旨有关。
不规范的原因:
1、基础不扎实,文章结构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不清楚,答题时不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答,十分被动。
2、提问有关写作技巧的好处的题目,一般都需要从文章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部分学生在回答时往往忽略了结构方面。
3、答题常常欠缺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造成只说作用、好处,而没有理由。回答结构类题目,必须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对文章常见结构的作用不理解。
复习策略:
1、明确文章常见结构的作用。例如,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文中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开启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铺垫蓄势等。
2、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常识与作用。
3、解题时需要牢记全局意识,多角度考虑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细节,全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