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存在真感情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2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0
曹禺先生在他的《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等等人物。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心理,而且还十分虚伪,深谙假道德。我在了解作品以后,也很同意这一观点,但谈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这一点上评论家却认为是假的,作者不应该使周朴园有忏悔的心理出现;认为这一点与作者思想上的弱点是直接联系的,是作者作品中的弱笔。
我对这个论断持怀疑态度。在对侍萍的怀念上,我认为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周朴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并非我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一鸣惊人,我相信持我这种观点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我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多变的。周朴园的冷酷、自私、专横、虚伪、假仁义、假道德,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一点人性,不存在一点真情实感。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而今又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到社会上一般人尊敬的人,描写他的性格的多面性,方才显得血肉丰满、令人信服。并且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也并不能说明他具有温情、是个善良的人,只能说明他还有一点未泯的人性罢了。
周朴园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他年轻时到外国留过学,因此可能还有点浪漫,所以他会或者说敢于同侍女相爱。他与侍萍曾应该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朴园就可能会对侍萍怀念。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会觉得它可贵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何况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爱恋过的、有血有肉的、美丽柔顺的女子呢?
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即使是侍萍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其实是完完全全两样的。周朴园的内心或许真心爱着侍萍,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社会*、整个统治阶级势力以及封建社会思想的压迫与侵蚀,他的家庭,这一切都使他恐慌,使他矛盾,因此正如鲁大海揭露周萍所说的“你(周萍)就可以一面表示你真心的爱她,做出什么事都可以,一面你还得想着你的家庭,你的父亲,他们要叫你丢掉她,你就能丢掉她,再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来配你,对不对?”周萍与四凤的悲剧,其实就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悲剧,鲁大海的这一席话,并没有说周萍是否是屈从于阶级与家庭的压力,是否是真正的要抛弃四凤而只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在整出戏里,周朴园同繁漪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为什么?作者没有说,我们也不能胡乱发表议论,但周朴园与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却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周朴园在同鲁侍萍分手后的岁月里为寻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这一点很自私),他也可能对侍萍产生怀念的感情。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种情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亦如此。为了自己,他最后抛弃了侍萍,但对一一个曾经倾心相爱的女子起码的顾念和内疚之情总还是有的。后来他又听说侍萍抱着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投水自杀了,在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说不如说希望侍萍是为自己而死的,因此,对于一个死人,一个为自己而死去的美丽的女子,他怀着那样一种永志不忘的追忆、顾念之情总还是有的,合情合理的。尽管这或许更应该称之为一种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却总还是有的,不能说它从未有过。于是为了让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时的那样一种淡淡的温馨,屋里的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而周朴园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旧衬衣和旧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总是留着为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凉,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样的言语,无可否认其中的虚假和夸大,但同样也无可否认其中的依恋和怀念,起码的情感还是存在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侍萍被感动也就毫不奇怪了。但是他后来又忽然翻脸、不认帐,“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这一系列动作和表现 我们也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相反的,如果周朴园知道面前这个“像貌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就是侍萍时,马上跪下来请求她留下,向她忏悔,向她倾诉思念之苦,表示他们一定要破镜重圆,更不能使人相信,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眼前的周朴园已不再是与侍萍相爱时的周朴园,三十年的生活磨练使他的一切都变了,他比从前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名誉、地位的重要,他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周公馆的“平静”,更不愿意在儿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来的谎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过时的爱情与现实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也只能说明他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并不能否认他的情感。
最后一点可以说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是有其产生的根源的,还可以从他儿子周萍那里找到,周萍终究是鲁侍萍的儿子,这一点无论周朴园多么卑劣都是抹杀不了的,他(周萍)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周朴园,他的生活中曾有过他(周萍)的母亲——鲁侍萍
参考资料: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6268TIIDpr1b1115121039.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1
简洁见解:存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1
读《雷雨》时,最先注意的不是周朴园,而是蘩漪,因为她的偏执于不行;因为她的美丽与寂寞;因为她的聪慧;因为她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也因为她受到命运最无情的戏弄的无奈。
蘩漪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不同,蘩漪太过于坚强,刚毅,勇敢,导致了她过于极端的性格的形成,子君则者更多的是软弱,当涓生对她说:“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她只有沉默,脸色徒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苏生了,也只是将稚气的闪闪的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最后,她没说什么,也没作任何的努力,只是默默地离开了。如果子君有蘩漪一半的坚强,刚毅和敢爱敢恨,最后她也不会是以死亡告终。
蘩漪和子君同样是生活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与封建思想强烈碰撞得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不可否定都接受过新兴思想与封建思想的影响,都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愿。但她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于子君和蘩漪我都不怎么喜欢。蘩漪作者说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体现她坚强、刚毅而又复杂的性格,深邃而美好的内心。但对蘩漪,我想到了水,漪是指水而蘩则表示多。因此我认为蘩漪是那滔天洪水。
她的水,首先表现在,(第一幕)当她发现周萍与四凤在一起时,她为了继续拥有自己的爱而阻止四凤和周萍的发展,她再不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将四凤之母侍萍来到拆散周萍和四凤的目的。但她很聪明,没有说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二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以关心自个儿子周冲的角度来说,表面上希望四凤离开自个儿子的身边,但其实她真实的目的是希望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萍的身边,因为从前面谈话中她知道有周萍放弃四凤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她只有从四凤下手。但她不知怎样和四凤说,所以她找来侍萍。行为可以看成是使她打开那扇洪水的闸门。
当闸门一打开,滔滔洪水滚滚而来。四凤如她所愿地离开了周公馆(第三幕)。可同时她发现把四凤瓷雕依然不能阻止四凤和周萍的感情发展。在那个雷雨之夜,她尾随周萍来到了鲁家。她站在窗外“痉挛地不出声的苦笑”,她看着里面因痛苦挣扎而拥抱在一起的恋人,,心中燃起了忌妒得之火。她拉着窗扇慢慢地从外面关上,她想利用鲁大海鲁莽急躁的性格来给这一对恋人沉重的打击。这就是蘩漪所说的“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意味洪峰可能再一次袭来。
果不其然,最后一幕,是她洪水一般个性将剧情腿上*的一幕。再她看清周萍拥有如他父亲一样的冷酷、伪善、自私,是他父亲的“乖”儿子时。她改变了方式,采取哀求和挽留。她甚至说出:“把四凤姐来一块儿住”,更甚于她说除了只要周萍不离开家,她可以叫四凤再回来。可这些都没有用,于是他做了一个鱼死网破的决定,她的性情也决定她必然这样,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得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洪水一般激越澎湃恨起人来也像水一般,不顾一切,横扫挡在面前的阻碍。在最后四凤他们将要离开时,她先利用自己的儿子作为自己争夺情欲的工具,可当她发现她的儿子不能帮助他达到目的时,坦白了她同周萍的私情,甚至叫出了周朴园。可是这却引爆了周鲁两家恩怨的导火索,让一切都浮出水面,将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推向了悲剧的巅峰。周萍、四凤、周冲死了,她和侍萍疯了。蘩漪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从爱上周萍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走上了绝路。我认为是她导致这一切悲剧的发生,因为她水般的性格。
蘩漪是洪水般的女人,也由于她像洪水一样波涛汹涌才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使她成为冲突的中心。所以看《雷雨》,决不能不注意蘩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2
我觉得他对谁都不叫爱情,包括后来的老婆,可能是时代背景的原因,或是那个时候他那种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吧!对了,你说的是鲁侍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