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1
清军的早期火炮还是沿袭了从明代就有了的红衣大炮制造技术和使用方法。
材料因素。那个时候我国工业技术落后,只能沿用古法(泥模浇铸)来制造大炮。而这种浇铸成型的大炮内部存在很多铸造缺陷,材料强度较差。相对大炮这样需要高强度的武器来讲,就只能增加炮管管壁的厚度来提高强度,所以就非常笨重了。
它的操作是这样的。这个炮身是安装在一个活动的木架子上(常被制成箱体),或者是一个能够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旋转的铁体上(那就更笨重了,只能用于固定炮台)。在水平瞄准的时候,就用撬棒撬动炮架调整炮口指向;在垂直瞄准的时候,利用铸造在炮管上的支点同样用撬棒调整炮口高低,然后用榫形垫木垫实。最后点燃引线完成开炮。
从上可知,这样的大炮非常笨重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林则徐那时,虎门炮台上装备着的是陆军用的大炮(大的也不过500斤),从山顶炮台一炮打出去结果只能打到海滩上。后来铸造起“八千斤大炮”才堪堪能够打到海上,可想想那些大清海岸炮炮兵,怎么来装弹、瞄准!
而同时代的西方已经掌握了砂模铸造技术,这种技术浇铸成型的大炮内部缺陷少强度大,同样重量下大炮配上了燧发机构的威力(射程、爆炸物、射击速度)比清军远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就是为什么大清红衣大炮无法抗衡西方坚船利炮的原因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1
那时候的火炮是铸造的,加上铸造技术水平低,自然要笨重了,瞄准靠升降炮管,打的不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1
很简单,因为我们根本不注重这一方面的发展,当时导致我们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2
清军早期大炮最普遍的是铸铁、铸铜的前装发射实心弹的炮。由于没有重工业,标准化生产铸造技术以及火药的配比科学度远逊于当时的西方。想要将炮弹射的较远,就要铸造远比普通尺寸(相对于后来火炮)大的炮。这种炮瞄准比较吃力,炮座虽然可以活动,但只能超目标大致方向,抬起一定角度,全凭炮手个人经验。但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以及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军也开始换装了大量西方军事装备。这种鸦片战争前的老式炮,全部被淘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3
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轻炮,《清文献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轻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