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会计专硕学习课时安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4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5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把握学术前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从事科研、教学和国家、地方、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兼备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素质,严格遵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会计学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学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毕业后,能够胜任会计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进行简单的专业论文写作。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处理。 二、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2. 5年。前三个学期用于课程学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学位论文开题等,第四、第五学期用于教学实践、调查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及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学分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累计延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 三、研究方向 1.会计理论研究 本方向侧重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包括制度环境与会计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体系建设、会计*选择与经济后果、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等研究领域。 2.公司财务研究 本方向侧重财务理论和方法研究,覆盖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财务估值、财务绩效、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等研究领域。 3.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
本方向侧重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及国内外审计发展史、审计准则变迁、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评价、责任审计等研究领域。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五个类别。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其他为非学位课。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包括课程学分、科研学分和实践学分三个部分,课程学习总学分为36学分。 学位公共课(共6学分),是全体研究生必须研修的课程,结合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英语二门课程,分别为2学分和4学分。 学位基础课(共10学分),设置制度与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与组织行为学、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计量经济学、实用统计分析方法课程,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每门课程2学分。 专业必修课(共10学分),体现本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包括课程有会计理论研究、审计理论与内部控制、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会计研究方法课程。其中,会计理论研究课程3学分,会计研究方法课程1学分,其他课程2学分。 专业选修课(6学分),反映学科前沿并有利于扩大研究生知识面,开设课程有资本市场会计问题研究、国际会计动态、财会审经典文献导读、审计专题研究、价值链管理与成本控制专题、行为财务学。每门课程2学分,学生需至少选修三门课程。 任意选修课(4学分),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人文修养,开设课程有徽商文化与现代理财、财经观察、社会责任与公益文化、危机管理与媒体公关、国学经典导读。每门课程2学分,学生需至少选修两门课程。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需按要求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课程,补修形式为导师组指定辅导书目学生自学,补修课的考试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研究生入学后第一个月内在导师组指导下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确定后应即制订每位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并报研究生处和所在院(所)备案。 2.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3.以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4.发挥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拓宽、加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注意
了解、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 5.采用以课堂教学(含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为主,并与学生自学、社会调查、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加强对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方便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原则上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否则分班授课。选修课开课一般选修人数要达到6人方可开课。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课堂教学考核,学生缺课课时达到课时总量30%以上后取消该课程的学习资格。 6.18学时即1学分课程建议9周内完成。 六、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科研能力 1.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掌握研究方法,鼓励硕士研究生承担或参加导师或其他老师主持的课题,使硕士研究生逐步具有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2.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限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资料,拓宽自己的视野,关心和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在学期间应至少在校定期刊发表一篇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鼓励与导师合作)。 3.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具体为:在第一、第二学年,学生每学年应研读专业著作至少两本,专业权威期刊论文六篇以上,听取专业学术报告三场以上。阅读著作和期刊论文后要求提供书面的阅读笔记,听取学术报告后需完成报告记录,包括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及报告内容等详细信息。每学年末学生将阅读笔记和报告记录等提交给各培养点与导师,给予考核评分(合格与不合格),合格者给予1学分。 4.硕士研究生参加校级及以上学术活动论文获奖,论文入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者科研培训项目,可凭获奖证书、参会和学习证明等资料,获得学术学分1分,也可据此抵免每学年的学术考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5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