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6: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1:44
12.2.1 湖盆构造骨架
洞庭湖盆地位于湖南省北部,北与江汉平原相连,为燕山期以来发育在扬子地台江南古陆东段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江汉盆地的南部。洞庭盆地是在古老隆起的基础上断陷而成的。自燕山运动早期,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直至喜山运动才形成现今之面貌。它东接幕阜九岭隆起,西邻武陵隆起,南连雪峰隆起,北有华容隆起,在拗陷的西北部经澧县凹陷与江汉盆地相沟通。自中新生代以来,共接受了6000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拗陷内广泛被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河流、湖泊极为发育,拗陷内部几乎没有基岩出露,仅在西部及南部边缘有一些零星露头。湖盆由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所围限,严格控制了湖盆的边界。其西为合口─河伏(黄石水库)北东向断裂,东为黄市─宁乡北东向断裂,北为闸口─岳阳北西向断裂,南为常德─长沙北西向断裂。断裂的控制使洞庭湖表现为规整的平形四边形外形。
12.2.2 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
洞庭湖地区断裂构造解译使用的遥感图像为美国 Landsat-5 TM5、TM4、TM3波段1∶25万假彩色合成图像沙市幅(95.9.23)、常德幅(93.2.5)、洪湖幅(94.5.8)和岳阳幅(93.1.29)镶嵌图。通过解译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并根据其规模大小、延伸方向、分布特点和影像特征进行分带,洞庭湖盆地可划分为澧县凹陷、太阳山凸起、安乡—常德凹陷、目平湖凸起、沅江凹陷、白马寺凸起及汩罗—湘阴—宁乡断陷等7 个次级构造地块。其间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发育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几组断裂带共21条,其中东西向断裂带2条,北西向断裂带4条,北东向断裂带5条,南北向断裂带7条,北北东断裂带2条。此外,还有北西西断裂带1条。
洞庭湖区构造对河湖形成及分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东西向构造:区内规模最大、影像特征最醒目的一组构造,分布于洞庭湖盆的北部和南部。
澧县─广兴洲断裂带。由三个断裂亚带组成:北亚带在王家厂一带控制王家厂─如东一线河流、湖泊呈东西向分布,长江的藕池镇至监利段由南北向呈直角转向东流;中亚带控制着石门至津市段澧水的流向;南亚带则在临澧、珊珀湖、君山一带局部影响或控制江河的走向。三条断裂亚带所夹东西走向之地块,澧水北侧地块表现为相对沉降,南侧修梅至华容一线表现为相对上升。
常德─黄市断裂带。由两个亚带构成,严格控制着南洞庭湖的南北边界及沅江下游的分布。断裂所夹地块相对两侧总体表现为下降。它严格控制着南洞庭湖的形成及发育。
(2)北西西向构造:北西西向构造带展布于图区南部,控制着洞庭湖的西南边界,同时严格控制着晚白垩世以来地层的沉积分布。
(3)北西向构造:共发育四条,具等距分布特点,与北西西向断裂带相交呈一定夹角。闸口─岳阳断裂带南东段控制着洞庭湖的北东边界。澧县─长沙断裂带规模最大,影像特征最清楚,从图像上可看出该带对该区河湖的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北东侧相对南西侧下降幅度较大。湖泊、河网皆分布于北东侧。七里湖、澧水洪道、万子湖西南缘及湘江的靖港─长沙段沿断裂带流向南东或北西,断裂两侧影纹色调、地貌特点、水系发育特征等皆明显不同。该带向北西出图幅在宜都一带局部控制着长江的流向,并局部控制着江汉平原的边界。
(4)北东向构造:共划分为5个断裂带。合口─黄石水库断裂带和公田(黄市)─宁乡压扭性断裂分别控制了湖盆的东西边界。该组断裂带中,规模最大者为岳阳─桃江断裂,影像特征十分醒目,控制了东洞庭湖沉降中心的分布。自岳阳向北东出图幅控制着岳阳─武汉段长江的分布。
(5)南北向断裂:南北向断裂较为发育,据分布特点可分为7个带。其中以藕池─益阳断裂带规模最大,控制着藕池河、石首以北长江段的流向。在赤山一带影像特征最为醒目,控制着西洞庭湖的东岸线。以赤山隆起为界,又使得常德─黄市东西向断裂凹陷带一分为二,东侧的南洞庭湖继续下沉,而西侧的目平湖及沅江下游一带则相对上升,湖河萎缩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使得今日目平湖进入枯水季节只剩下很小的水域与河沟相通。在澧县─长沙北西向断裂带的北东侧,河网的分布除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外,其走向严格受南北构造控制,自北向南汇入澧水洪道。此外,在南洞庭拗陷内,受次一级南北向断裂控制,又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和拗陷。如赤山隆起,万子湖拗陷,刘家湖─杨林寨隆起,横岭湖拗陷等。
(6)北北东向构造:主要是在早期南北向构造的基础上,迁就利用先期断裂发育而成,使其形成“S”型构造,走向略偏东,如王家厂─常德一带(暂划入南北向构造)。区内北北东向构造最为醒目的有钱粮湖─刘家湖断裂和岳阳市─宁乡(湘江)断裂。前者控制了东洞庭湖西界。湘江断裂则严格控制着现代湖盆的东界。重磁测量资料反映为线状异常,地貌形态及影像特征反映十分明显,为一长期活动的大断裂,也是本省地震强烈活动带。
总之,洞庭湖区河湖分布特点与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密切相关。晚近时期的构造运动,尤其是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是控制洞庭湖河湖变迁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