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关“宇宙大爆炸”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6:11
我来回答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1 18:30
宇宙大爆炸理论
所有的天体都有其诞生和发展变化至直衰亡的历史。按天体物理学家的论断,宇宙空间也是在一次灾变中降生的,在一次绝无仅有的大爆炸中“诞生”的。
在大爆炸时刻,宇宙的体积是零,所以其温度是无限热的。大爆炸开始后,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随之降低。大爆炸1秒钟之后,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个温度是太阳中心的1千倍。此时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以及少量的质子和中子。。此时粒子的能量极高,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正反粒子对。这些正反粒子对碰到一起时又会湮灭。但此时它们的产生率远大于湮灭率。
顺便一提的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以及它们和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们并没有互相湮灭掉,以致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存在。中微子的质量被认为是零,但1981年前苏联和1998、1999年日本的研究显示,中微子可能具有微小的质量。如果被证实的话,有助于我们间接地探测到它们。它们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去阻止宇宙的膨胀并使其坍缩。
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们开始结合。与此同时,大部分正反电子相互湮灭,并产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相当于最热的恒星的内部温度。质子和中子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而结合。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氚核(重氢);氚核再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形成氦核。根据计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如锂和铍。其余的中子衰变为质子,也就是氢核。
几个钟头之后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停止下来。在这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膨胀。当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时,电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间相互的吸引力而结合成原子。由于宇宙存在着小范围的不均匀,区域性的坍缩开始发生。其中一些区域在区域外物体引力的作用下开始缓慢的旋转。当坍缩的区域逐渐缩小,由于角动量的守恒,它自转的速度就逐渐加快。当区域变得足够小时,自转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们银河系这样的碟状星系就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得到旋转而形成椭圆形星系。这种星系的整体不发生旋转,但它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缩。
由于星系中的星云仍有不均匀性,它们被分割为更小的星云,并进一步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由于引力坍缩产生的高温引发核聚变,聚变产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继续收缩的趋势,恒星进入稳定地燃烧。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的越快,因为它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强的引力。它们甚至会在1亿年这样短的时间里耗尽自己的燃料。
恒星有时会发生被称为“超新星”的巨大喷发,这种喷发令其它一切恒星都显得黯淡无光。这时一些恒星在晚期产生的重元素就会被抛回到星系中,并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我们的太阳就是第二或第三代恒星,它含有大约2%的这种重元素。还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并形成了绕恒星公转的行星,我们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宇宙的起源,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第一、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如此的均匀?背景辐射的温度也一样?除非宇宙的不同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第二、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会以如此接近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它在大爆炸后1秒钟的时刻其膨胀速率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宇宙早以坍缩!第三、我们的宇宙非常光滑和规则,而从概率上来讲,紊乱的和无规则宇宙的数量应该占绝对优势,因为宇宙初始状态的选择是随机的。我们为何恰巧遇到这样渺茫的几率呢?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阿伦·固斯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他认为,早期的宇宙不是象现在这样以递减的速率膨胀,而是存在着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宇宙的加速度膨胀使其半径在远远小于1秒钟的时间里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的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认为,大爆炸的状态是非常热和相当紊乱的。这些高温表明宇宙中的粒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在如此的高温下,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为一个力;当宇宙膨胀并变冷,力之间的对称性由于粒子能量降低而被破坏,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变得彼此不同。这就好象液态水在各个方向上性质都相同,而结冰形成晶体后,就变成了各向异性,水的对称性在低能态被破坏了。
当宇宙暴涨时,它所有的不规则性都被抹平,就如同吹涨一个气球时,它上面的皱摺都被抹平一样。
暴涨模型还能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存在着这么多物质。在量子理论里,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从能量中创生出来。这些粒子和反粒子具有正能量,而这些粒子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因为靠得较近的物体比分开得较远的物体能量低),宇宙的总 能量为零,这保证了能量守恒不被破坏。零的倍数仍然为零,在暴涨时期宇宙体积急剧加倍的过程中,可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之大,以致于我们的宇宙现在大约拥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零)个粒子。固斯是这样形容这件事的:“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宇宙形成之初的景象
梦想家 ( 99/11/1,10:18 )
我们往往以为,要看到过去,就必须乞灵于时光隧道旅行。其实,这是误解:由于光的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只要在晚上仰望穹苍,那么所见从远距离来的星光就已经是过去的景象。例如银河系核心离太阳大约3万光年,因此目前所见的银核光谱是在3 万年前,亦即新石器时代出现之前的情况;同样,距离为5,000万光年的M87星云在望远镜中所显示的,则是5,000万年前,即远在人类出现之前,甚至非洲和南美洲*板块还未分离之时的景象。两年之前,我们曾在本栏报导,对一个约16亿光年之遥的星云的观测显示,在16亿年前宇宙的背景温度高达7.4 K,远远超过目前银河系附近的2.7 K。
宇宙从「大爆炸」(the big bang)形成至今,年龄估计约130亿年左右。那么有没有可能观察更遥远,譬如说100亿光年以外(亦即100亿年以前)的天体,以测定宇宙混沌初开之时的景象呢?以沙弗(P.A.Shaver)为首的一组英国天文学家最近证实,“类星体”在远距离开始变得稀少,到了相当于宇宙年龄6.5%左右那么远的距离,它就根本不存在了。类星体是星云互相碰撞或者星云核心塌缩而产生的异常规象,因此必须先有星云才会有类星体出现。但早期宇宙是一个高密度而相对均匀的质球,它需要相当时间才会由于微细的密度涨落和重力作用而产生空间不均匀结构,亦即前星云结构。所以,在宇宙早期类星体不可能存在。沙弗的研究结果,多少从实际观测上证验了这一构想。
其实,在过去二十年间,已经有不少这一方面的工作,但都受到下列问题困扰:远方星云(包括类星体)以极高径向速度运动,且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就是由于大爆炸而造成所谓宇宙膨胀。这径向速度造成了星云光谱的红移(见方块中的解释),但那同时又使得星云所发的光变为红光,从而论弥漫在星云之间的微尘吸收。因此,见不到极遥远的类星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吸收作用造成,而并非其不存在。
沙弗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类星体会同时发出可见光和无线电波,可见光的红移程度是测定距离所必须的,但它可能被微尘吸收,而无线电波却不会被吸收。因此,倘若能为每一个可能是类星体的无线电源找到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由是确定其距离,那么就可以有信心确定最远的类星体距离有类星体(quasars)是1968年发现的特异天体。令人惊诧的是,它亮度(luminosity,即每秒所发出的幅射能量)极高,相当于甚至超过整个星云(每一星云包含10的9次方至10的11次方颗星)。亮度是这样推算的:由于类星体的谱线显示了极高的红移系数z,由是可以推断它有极高的后退速度;但根据哈勃定律,星体的距离与后退速度成正比,因而又可以推知它有极远的距离,并且因而可以从它的表观(apparent)亮度算出它的惊人本有(intrinsic)亮度。另一方面,类星体显示出极迅速的闪烁。也就是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大幅改变亮度。由于合它表面任何两点产生同步变化的讯号不能快过光速,所以又可以从它闪烁的特徵时间估计它表面直径的上限。这样,就发现类星体的表面积远小于星云,只和一颗恒星相若。其所以称为类星体,就是由于其亮度近于星云,大小则像恒星,所以无从简单判断其性质和构造。
类星体的本质,曾经今天文学家长期感到迷惑。现在他们多少趋向于同意,类星体是所谓活跃星云的核心,亦即是由于星云相撞或者其中心由于重力塌缩而形成巨大黑洞之后,又不断吸*量物质所造成的现象。类星体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所以它出现的高峰,集中在宇宙目前年龄大约20%,亦即宇宙形成之后大约25忆年的时代。在这之后(也就是说,在较接近太阳的距离)类星体密度大大减少,那是早已研究清楚的;至于在此之前类星体密度的减少,则是本文讨论的题目。多远和属于甚么年代,而不必担心由于微尘的吸收而有所遗漏了。这一需要有系统和大量高度精密观测的工作,正就是沙弗小组最近完成的。
他们首先将整个南半球天空所有已知具有类星体无线电波谱型的射电源加以精确定位,然后在其位置一一寻找到了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辨明这些光源的形态、红移程度和距离。这样所得结果是:最遥远的类星体的红移系数是z = 4.46,那说明它发光的时间离宇宙形成之初只有89亿年,亦即目前宇宙年龄的6.5%左右。在更远的距离(相当于z>5和更早的年代)尽管还有许多其他发光星体,但具有其特殊无线电谱型的类星体则并不存在。由是证明,早期宇宙是没有发射强无线电波的类星体的。他们并且认为,有理由相信同样结果还适用于所有类星体。
倘若这一结论可以站得住脚的话,那未我们对星云开始形成的年代也得到了一个估计,即不迟于大爆炸之后8.9亿年。
再现宇宙诞生
在纽约长岛的沙林深处,物理学家正准备进行一项返回宇宙诞生那一刻的实验。今年5月,物理学家埋藏在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内的“时间机器”将开始把黄金原子内的电子分隔出来,并把它们加速至光速的99.995%,然后将一对对的原子猛力撞击在一起,撞击力度之大足以产生比太阳酷热1万倍的气温。但这些都不会构成危险,因为每次撞击所产生的总能量只像蚊子降落到屏风般大小。
科学家们相信,第一批原子约在宇宙诞生后一秒钟才出现,因此把它们撕开来就会重新创造宇宙诞生前的状况。物理学家可以想象得到那个领域,有如一个高温的小粒状等离子体大锅,里面既不存在原子,也没有质子和中子。参与这次研究的耶鲁大学物理学家哈里斯称:“我们希望能制造出小粒状等离子体,然后切实地去探索及了解它的特性。”
大爆炸理论:拼凑起来的故事?
[美国《纽约时报》3月8日文章]题:从前有个大爆炸理论
曾几何时。有个似乎十分简单的设想,即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
宇宙诞生的故事慢慢拼凑起来。“大爆炸”方程式甚至还可以用于预测宇宙历史早期形成的质量较轻元素(氢、氢和锂)的相对数量。而且“大爆炸”理论还与观测结果十分吻合,这真是不可思议。
但是这种理论上的乐园已经难有好日子过了。最近几年,“大爆炸”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接踵而来,宇宙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
最新打击
最新的打击是上个月出现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星系彼此之间的引力与宇宙扩张相抗衡,向心引力刚好与离心张力形成平衡,使宇宙得到控制。理论学家们看到2月27日一期的《科学》杂志时肯定会深感震惊,因为这期杂志报告了宇宙在加膨胀的证据,这表明存在某种尚无法解释的与引力作用相反的斥力。
虽然还未成定论,但是它却是理论学家一直绞尽脑汁要弄明白的一系列惊人结论中最新出现的一个。由于天文学家们的观测工具越来越灵敏,所以就必须不断往原始的“大爆炸”理论中塞进一个又一个用心良苦的假设——先是宇宙诞生大爆炸之后随即出现过短暂的“膨胀期”、存在大量看不见并无法解释的“暗物质”,现在则可能是正使宇宙加速扩张的某种神秘的东西。
理论起源
爱因斯坦是最先模模糊糊领悟到后来称为“大爆炸”的人之一,他对这种设想深恶痛绝。1917年,他意识到他的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或者在收缩,或者在膨胀。他给他的方程增加了一个项,后来称之为宇宙常数,这是一个附加因素,可以使宇宙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后来,天文学家们收集到了确凿的证据,表明星系的确在膨胀,离开地球的距离以及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爱因斯坦因此有个著名的论断,认为其宇宙常数是他的“最大错误”。
“大爆炸”理论几乎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命运多舛。
通过间接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以及星系漂移的速度,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得出结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距今已有20亿年历史了。但是地质学家利用铀衰变为铅的速度却计算出地球本身的年龄为40亿年。
这一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星系的移动速度是根据星系光线红移量测定的,这有点像远去的轮船汽笛声,音量急剧下降。对星系距离的测量甚至就更不确切了。人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推理,即如果能够在某个天体附近并一览无余地盯着看的话,该天体的亮度该有多大。通过将这种假设的固有亮度与实际上抵达地球的光线亮度相比较,我们就能估算出该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了。直到1965年前后,该理论的拥护者还没有怀疑者多,当时天文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无处不在的背景辐射,这是最初大爆炸留下的余光。再加上对最初大爆炸后形成丰富轻元素的预言得到验证,大爆炸理论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
不断修正
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 释。例如,为什么无论在哪里出现 的背景辐射都有完全一样的温度 呢?这种吻合似乎过于完美,而显得不真实自然。还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宇宙匪夷所思的形状。一个“封闭”的宇宙是弯曲的,所以宇宙万物最终会崩溃。而一个“开放”的宇宙则将无限扩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自己的宇宙似乎是“平的”,介乎这两者之间。
除非存在宽厚仁慈的*者,否则宇宙中一切怎么能够如此和谐呢?
1979年时出现了一个答案,当时物理学家艾伦·古思提出了—个假设,认为在最初大爆炸之后,宇宙紧接着进入超高速疯狂扩张期,宇宙体积成倍成倍地膨胀。该膨胀期只持续远远不到一秒钟的刹那间。但是计算结果表明,这就足以使辐射变得均匀,并使弯曲展平——消除了大爆炸留下的波纹,于是又恢复了宇宙常数。
但是宇宙学家们随后又开始感到不安了,因为宇宙辐射过于均匀;这表明宇宙最初是均质单一的,后来莫名其妙地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不规则的宇宙,中间点缀着恒星、星系和巨大星系团。要想让这么多的物质凝结起来,似乎宇宙的年龄还不够大,引力也不够强。于是就出现了另一次修正。宇宙学家们已经发现,理论上存在的暗物质可以让“大爆炸”理论自圆其说。如果宇宙中存在足够多的这种看不见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就可以产生额外的引力,促使形成巨型结构。
“大爆炸”理论变得不再简单明了,现在甚至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以正在发生爆炸的恒星超新星作为测量距离的信标(因为可以用超新星闪烁的速度来估计它们的实际亮度),天文学家们最近几周很不清愿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宇宙可能正在莫名其妙地加速扩张。
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光学错觉让天文学家看走了眼。与此同时,理论学家们又在忙着修补漏洞
美专家最新测量结果表明 宇宙大爆炸理论需要修正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 美国科学家对银河系*区域氘元素含量的最新测量结果表明,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可能需要一些修正。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唐·路博维希等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距银河系中心仅32光年的射手座星云的光谱,结果发现氘的丰度比按照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计算出的结果高出约10万倍。
科学家对这些氘的来历进行了多种猜测。例如,如果在过去数十亿年里银河系*曾经存在过一个类星体,它消亡后会留下大量氘元素。或者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碳等重元素会崩解产生氘。但计算表明,类星体残留的氘应当比现在多得多,而银河系*区域的宇宙射线密集程度又不足以使碳产生这么多氘。这样,就只剩下一种解释,即这些氘是从银河系外部区域跌落到银河系*的,它们产
生于宇宙刚刚诞生后不久。新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论参数需要修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1 19:48
宇宙大爆炸理论
所有的天体都有其诞生和发展变化至直衰亡的历史。按天体物理学家的论断,宇宙空间也是在一次灾变中降生的,在一次绝无仅有的大爆炸中“诞生”的。
在大爆炸时刻,宇宙的体积是零,所以其温度是无限热的。大爆炸开始后,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随之降低。大爆炸1秒钟之后,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个温度是太阳中心的1千倍。此时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以及少量的质子和中子。。此时粒子的能量极高,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正反粒子对。这些正反粒子对碰到一起时又会湮灭。但此时它们的产生率远大于湮灭率。
顺便一提的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以及它们和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们并没有互相湮灭掉,以致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存在。中微子的质量被认为是零,但1981年前苏联和1998、1999年日本的研究显示,中微子可能具有微小的质量。如果被证实的话,有助于我们间接地探测到它们。它们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去阻止宇宙的膨胀并使其坍缩。
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们开始结合。与此同时,大部分正反电子相互湮灭,并产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相当于最热的恒星的内部温度。质子和中子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而结合。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氚核(重氢);氚核再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形成氦核。根据计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如锂和铍。其余的中子衰变为质子,也就是氢核。
几个钟头之后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停止下来。在这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膨胀。当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时,电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间相互的吸引力而结合成原子。由于宇宙存在着小范围的不均匀,区域性的坍缩开始发生。其中一些区域在区域外物体引力的作用下开始缓慢的旋转。当坍缩的区域逐渐缩小,由于角动量的守恒,它自转的速度就逐渐加快。当区域变得足够小时,自转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们银河系这样的碟状星系就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得到旋转而形成椭圆形星系。这种星系的整体不发生旋转,但它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缩。
由于星系中的星云仍有不均匀性,它们被分割为更小的星云,并进一步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由于引力坍缩产生的高温引发核聚变,聚变产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继续收缩的趋势,恒星进入稳定地燃烧。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的越快,因为它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强的引力。它们甚至会在1亿年这样短的时间里耗尽自己的燃料。
恒星有时会发生被称为“超新星”的巨大喷发,这种喷发令其它一切恒星都显得黯淡无光。这时一些恒星在晚期产生的重元素就会被抛回到星系中,并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我们的太阳就是第二或第三代恒星,它含有大约2%的这种重元素。还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并形成了绕恒星公转的行星,我们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宇宙的起源,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第一、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如此的均匀?背景辐射的温度也一样?除非宇宙的不同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第二、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会以如此接近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它在大爆炸后1秒钟的时刻其膨胀速率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宇宙早以坍缩!第三、我们的宇宙非常光滑和规则,而从概率上来讲,紊乱的和无规则宇宙的数量应该占绝对优势,因为宇宙初始状态的选择是随机的。我们为何恰巧遇到这样渺茫的几率呢?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阿伦·固斯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他认为,早期的宇宙不是象现在这样以递减的速率膨胀,而是存在着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宇宙的加速度膨胀使其半径在远远小于1秒钟的时间里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的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认为,大爆炸的状态是非常热和相当紊乱的。这些高温表明宇宙中的粒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在如此的高温下,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为一个力;当宇宙膨胀并变冷,力之间的对称性由于粒子能量降低而被破坏,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变得彼此不同。这就好象液态水在各个方向上性质都相同,而结冰形成晶体后,就变成了各向异性,水的对称性在低能态被破坏了。
当宇宙暴涨时,它所有的不规则性都被抹平,就如同吹涨一个气球时,它上面的皱摺都被抹平一样。
暴涨模型还能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存在着这么多物质。在量子理论里,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从能量中创生出来。这些粒子和反粒子具有正能量,而这些粒子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因为靠得较近的物体比分开得较远的物体能量低),宇宙的总 能量为零,这保证了能量守恒不被破坏。零的倍数仍然为零,在暴涨时期宇宙体积急剧加倍的过程中,可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之大,以致于我们的宇宙现在大约拥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零)个粒子。固斯是这样形容这件事的:“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宇宙形成之初的景象
梦想家 ( 99/11/1,10:18 )
我们往往以为,要看到过去,就必须乞灵于时光隧道旅行。其实,这是误解:由于光的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只要在晚上仰望穹苍,那么所见从远距离来的星光就已经是过去的景象。例如银河系核心离太阳大约3万光年,因此目前所见的银核光谱是在3 万年前,亦即新石器时代出现之前的情况;同样,距离为5,000万光年的M87星云在望远镜中所显示的,则是5,000万年前,即远在人类出现之前,甚至非洲和南美洲*板块还未分离之时的景象。两年之前,我们曾在本栏报导,对一个约16亿光年之遥的星云的观测显示,在16亿年前宇宙的背景温度高达7.4 K,远远超过目前银河系附近的2.7 K。
宇宙从「大爆炸」(the big bang)形成至今,年龄估计约130亿年左右。那么有没有可能观察更遥远,譬如说100亿光年以外(亦即100亿年以前)的天体,以测定宇宙混沌初开之时的景象呢?以沙弗(P.A.Shaver)为首的一组英国天文学家最近证实,“类星体”在远距离开始变得稀少,到了相当于宇宙年龄6.5%左右那么远的距离,它就根本不存在了。类星体是星云互相碰撞或者星云核心塌缩而产生的异常规象,因此必须先有星云才会有类星体出现。但早期宇宙是一个高密度而相对均匀的质球,它需要相当时间才会由于微细的密度涨落和重力作用而产生空间不均匀结构,亦即前星云结构。所以,在宇宙早期类星体不可能存在。沙弗的研究结果,多少从实际观测上证验了这一构想。
其实,在过去二十年间,已经有不少这一方面的工作,但都受到下列问题困扰:远方星云(包括类星体)以极高径向速度运动,且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就是由于大爆炸而造成所谓宇宙膨胀。这径向速度造成了星云光谱的红移(见方块中的解释),但那同时又使得星云所发的光变为红光,从而论弥漫在星云之间的微尘吸收。因此,见不到极遥远的类星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吸收作用造成,而并非其不存在。
沙弗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类星体会同时发出可见光和无线电波,可见光的红移程度是测定距离所必须的,但它可能被微尘吸收,而无线电波却不会被吸收。因此,倘若能为每一个可能是类星体的无线电源找到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由是确定其距离,那么就可以有信心确定最远的类星体距离有类星体(quasars)是1968年发现的特异天体。令人惊诧的是,它亮度(luminosity,即每秒所发出的幅射能量)极高,相当于甚至超过整个星云(每一星云包含10的9次方至10的11次方颗星)。亮度是这样推算的:由于类星体的谱线显示了极高的红移系数z,由是可以推断它有极高的后退速度;但根据哈勃定律,星体的距离与后退速度成正比,因而又可以推知它有极远的距离,并且因而可以从它的表观(apparent)亮度算出它的惊人本有(intrinsic)亮度。另一方面,类星体显示出极迅速的闪烁。也就是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大幅改变亮度。由于合它表面任何两点产生同步变化的讯号不能快过光速,所以又可以从它闪烁的特徵时间估计它表面直径的上限。这样,就发现类星体的表面积远小于星云,只和一颗恒星相若。其所以称为类星体,就是由于其亮度近于星云,大小则像恒星,所以无从简单判断其性质和构造。
类星体的本质,曾经今天文学家长期感到迷惑。现在他们多少趋向于同意,类星体是所谓活跃星云的核心,亦即是由于星云相撞或者其中心由于重力塌缩而形成巨大黑洞之后,又不断吸*量物质所造成的现象。类星体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所以它出现的高峰,集中在宇宙目前年龄大约20%,亦即宇宙形成之后大约25忆年的时代。在这之后(也就是说,在较接近太阳的距离)类星体密度大大减少,那是早已研究清楚的;至于在此之前类星体密度的减少,则是本文讨论的题目。多远和属于甚么年代,而不必担心由于微尘的吸收而有所遗漏了。这一需要有系统和大量高度精密观测的工作,正就是沙弗小组最近完成的。
他们首先将整个南半球天空所有已知具有类星体无线电波谱型的射电源加以精确定位,然后在其位置一一寻找到了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辨明这些光源的形态、红移程度和距离。这样所得结果是:最遥远的类星体的红移系数是z = 4.46,那说明它发光的时间离宇宙形成之初只有89亿年,亦即目前宇宙年龄的6.5%左右。在更远的距离(相当于z>5和更早的年代)尽管还有许多其他发光星体,但具有其特殊无线电谱型的类星体则并不存在。由是证明,早期宇宙是没有发射强无线电波的类星体的。他们并且认为,有理由相信同样结果还适用于所有类星体。
倘若这一结论可以站得住脚的话,那未我们对星云开始形成的年代也得到了一个估计,即不迟于大爆炸之后8.9亿年。
再现宇宙诞生
在纽约长岛的沙林深处,物理学家正准备进行一项返回宇宙诞生那一刻的实验。今年5月,物理学家埋藏在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内的“时间机器”将开始把黄金原子内的电子分隔出来,并把它们加速至光速的99.995%,然后将一对对的原子猛力撞击在一起,撞击力度之大足以产生比太阳酷热1万倍的气温。但这些都不会构成危险,因为每次撞击所产生的总能量只像蚊子降落到屏风般大小。
科学家们相信,第一批原子约在宇宙诞生后一秒钟才出现,因此把它们撕开来就会重新创造宇宙诞生前的状况。物理学家可以想象得到那个领域,有如一个高温的小粒状等离子体大锅,里面既不存在原子,也没有质子和中子。参与这次研究的耶鲁大学物理学家哈里斯称:“我们希望能制造出小粒状等离子体,然后切实地去探索及了解它的特性。”
大爆炸理论:拼凑起来的故事?
[美国《纽约时报》3月8日文章]题:从前有个大爆炸理论
曾几何时。有个似乎十分简单的设想,即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
宇宙诞生的故事慢慢拼凑起来。“大爆炸”方程式甚至还可以用于预测宇宙历史早期形成的质量较轻元素(氢、氢和锂)的相对数量。而且“大爆炸”理论还与观测结果十分吻合,这真是不可思议。
但是这种理论上的乐园已经难有好日子过了。最近几年,“大爆炸”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接踵而来,宇宙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
最新打击
最新的打击是上个月出现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星系彼此之间的引力与宇宙扩张相抗衡,向心引力刚好与离心张力形成平衡,使宇宙得到控制。理论学家们看到2月27日一期的《科学》杂志时肯定会深感震惊,因为这期杂志报告了宇宙在加膨胀的证据,这表明存在某种尚无法解释的与引力作用相反的斥力。
虽然还未成定论,但是它却是理论学家一直绞尽脑汁要弄明白的一系列惊人结论中最新出现的一个。由于天文学家们的观测工具越来越灵敏,所以就必须不断往原始的“大爆炸”理论中塞进一个又一个用心良苦的假设——先是宇宙诞生大爆炸之后随即出现过短暂的“膨胀期”、存在大量看不见并无法解释的“暗物质”,现在则可能是正使宇宙加速扩张的某种神秘的东西。
理论起源
爱因斯坦是最先模模糊糊领悟到后来称为“大爆炸”的人之一,他对这种设想深恶痛绝。1917年,他意识到他的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或者在收缩,或者在膨胀。他给他的方程增加了一个项,后来称之为宇宙常数,这是一个附加因素,可以使宇宙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后来,天文学家们收集到了确凿的证据,表明星系的确在膨胀,离开地球的距离以及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爱因斯坦因此有个著名的论断,认为其宇宙常数是他的“最大错误”。
“大爆炸”理论几乎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命运多舛。
通过间接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以及星系漂移的速度,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得出结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距今已有20亿年历史了。但是地质学家利用铀衰变为铅的速度却计算出地球本身的年龄为40亿年。
这一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星系的移动速度是根据星系光线红移量测定的,这有点像远去的轮船汽笛声,音量急剧下降。对星系距离的测量甚至就更不确切了。人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推理,即如果能够在某个天体附近并一览无余地盯着看的话,该天体的亮度该有多大。通过将这种假设的固有亮度与实际上抵达地球的光线亮度相比较,我们就能估算出该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了。直到1965年前后,该理论的拥护者还没有怀疑者多,当时天文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无处不在的背景辐射,这是最初大爆炸留下的余光。再加上对最初大爆炸后形成丰富轻元素的预言得到验证,大爆炸理论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
不断修正
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 释。例如,为什么无论在哪里出现 的背景辐射都有完全一样的温度 呢?这种吻合似乎过于完美,而显得不真实自然。还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宇宙匪夷所思的形状。一个“封闭”的宇宙是弯曲的,所以宇宙万物最终会崩溃。而一个“开放”的宇宙则将无限扩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自己的宇宙似乎是“平的”,介乎这两者之间。
除非存在宽厚仁慈的*者,否则宇宙中一切怎么能够如此和谐呢?
1979年时出现了一个答案,当时物理学家艾伦·古思提出了—个假设,认为在最初大爆炸之后,宇宙紧接着进入超高速疯狂扩张期,宇宙体积成倍成倍地膨胀。该膨胀期只持续远远不到一秒钟的刹那间。但是计算结果表明,这就足以使辐射变得均匀,并使弯曲展平——消除了大爆炸留下的波纹,于是又恢复了宇宙常数。
但是宇宙学家们随后又开始感到不安了,因为宇宙辐射过于均匀;这表明宇宙最初是均质单一的,后来莫名其妙地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不规则的宇宙,中间点缀着恒星、星系和巨大星系团。要想让这么多的物质凝结起来,似乎宇宙的年龄还不够大,引力也不够强。于是就出现了另一次修正。宇宙学家们已经发现,理论上存在的暗物质可以让“大爆炸”理论自圆其说。如果宇宙中存在足够多的这种看不见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就可以产生额外的引力,促使形成巨型结构。
“大爆炸”理论变得不再简单明了,现在甚至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以正在发生爆炸的恒星超新星作为测量距离的信标(因为可以用超新星闪烁的速度来估计它们的实际亮度),天文学家们最近几周很不清愿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宇宙可能正在莫名其妙地加速扩张。
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光学错觉让天文学家看走了眼。与此同时,理论学家们又在忙着修补漏洞
美专家最新测量结果表明 宇宙大爆炸理论需要修正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 美国科学家对银河系*区域氘元素含量的最新测量结果表明,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可能需要一些修正。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唐·路博维希等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距银河系中心仅32光年的射手座星云的光谱,结果发现氘的丰度比按照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计算出的结果高出约10万倍。
科学家对这些氘的来历进行了多种猜测。例如,如果在过去数十亿年里银河系*曾经存在过一个类星体,它消亡后会留下大量氘元素。或者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碳等重元素会崩解产生氘。但计算表明,类星体残留的氘应当比现在多得多,而银河系*区域的宇宙射线密集程度又不足以使碳产生这么多氘。这样,就只剩下一种解释,即这些氘是从银河系外部区域跌落到银河系*的,它们产
生于宇宙刚刚诞生后不久。新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论参数需要修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1 21:23
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a)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d)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它只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虽然并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比较传统的证据如下所示:
a)红位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是说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D(Mpc)是星系距离。1Mpc=3.26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
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
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
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和现在星系和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点,然后这个点发生了爆炸,随着体积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至今,宇宙中还有大爆炸初期残留的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宇宙中一个遥远的气体云在数十亿年前从一个类星体中吸收的光线后发现,其温度确实比现在的宇宙温度要高。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 89摄氏度,比现在测量的-273.33的宇宙温度要高。
虽然已有上述证据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学说,仍然缺乏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http://www.zxskj.com/bbs/bbs_detail.asp?bid=1&aid=55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1 23:14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a)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d)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它只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虽然并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比较传统的证据如下所示:
a)红位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是说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D(Mpc)是星系距离。1Mpc=3.26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
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
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
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和现在星系和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点,然后这个点发生了爆炸,随着体积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至今,宇宙中还有大爆炸初期残留的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宇宙中一个遥远的气体云在数十亿年前从一个类星体中吸收的光线后发现,其温度确实比现在的宇宙温度要高。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 89摄氏度,比现在测量的-273.33的宇宙温度要高。
虽然已有上述证据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学说,仍然缺乏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 “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01:22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a)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d)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它只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虽然并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比较传统的证据如下所示:
a)红位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是说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D(Mpc)是星系距离。1Mpc=3.26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
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
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
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和现在星系和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点,然后这个点发生了爆炸,随着体积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至今,宇宙中还有大爆炸初期残留的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宇宙中一个遥远的气体云在数十亿年前从一个类星体中吸收的光线后发现,其温度确实比现在的宇宙温度要高。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 89摄氏度,比现在测量的-273.33的宇宙温度要高。
虽然已有上述证据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学说,仍然缺乏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03:47
毋庸置疑,在人类的所有思维行为中,追求信仰是人生中最高尚、最纯洁、最有价值的思维行为。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每一层探索、对人生价值的每一段思考、对信仰真谛的每一步追求,都是人生中最珍贵、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思维历程,
这段思维历程是人类通向终极真理、实现存在最高价值的必经之路。所以每一位有识之士都应该有这样一段思维历程,以便完善自我,获得宇宙的终极真理。
首先,我们应对造物主的概念做个简单的说明。造物主乃世界三大一神论宗教(*教、犹太教、*教)所信仰的唯一主宰,*教称之为安拉(真主),犹太教称耶和华,*教称上帝或神。在宗教哲学里,造物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他是宇宙万物产生的终极根源和第一因。因此要讨论有没有造物主的问题,必须得从宇宙的起源开始。
自古以来,人类都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是有始的,还是无始的?为什么宇宙有如此精密的规律?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人们的脑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苦思冥想。人们既有〃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又有〃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的假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宇宙那层神秘的面纱正在慢慢地被揭开。现代宇宙学已能利用光谱、放射性元素、同位素等方法比较准确地算出宇宙里任何一个射电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星球的组成元素、年龄、距离,而且还推算出了宇宙的总年龄。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研究远处的旋涡星云发出的光谱时,首先发现了光谱的红移,认识到了旋涡星云正快速远离人们而去。1929年哈勃把这种退行红移的测量与星系的距离的测量结合起来,总结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v与它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根据哈勃定律和后来更多天体红移的测定,人们相信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物质密度一直在变稀。由此反推,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等人首先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提出宇宙是由太初时期温度极高、密度极大而体积极又小的物质迅速膨胀形成的,这是一个由热到冷、由密到稀,不断膨胀的过程,尤如一次超级大爆炸。根据这一学说,在宇宙的太初时期,即距今大约150亿至200亿年前,今天所观测到的全部物质世界统统都集中在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火球里。这个火球就叫原始火球。
以原始火球大爆炸开始计算的时间叫〃宇宙时〃,或〃宇宙零点〃。科学家们承认,从〃宇宙时〃0点,到10-44秒这段时间的〃原始火球〃的存在形式、结构、特性等问题人类还一无所知。但他们已经知道,当宇宙时为10-44秒时,宇宙温度高达1032K,物质的平均密度约为1094克/厘米3。这个密度值是科学家目前所确切知道的宇宙中最大的密度值了。当〃宇宙时〃从10-44秒过度到10-36秒的过程中,宇宙温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仍然高达1028K,这是产生极高质量粒子的惟一时期,在这之后,宇宙温度降低到再也不能产生那种质量极大的粒子。所以我们的宇宙中质子的数目(从而物质的总数目)早在10-36秒时就被确定了!尔后宇宙继续膨胀、冷却、透明,初期宇宙的主要成份是气态物质,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它们慢慢地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到109年后,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系,1010年形成恒星系统,然后漫长演化成了今天的宇宙。
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该学说是现代宇宙学的重要理论,被誉为20世纪宇宙学的里程碑,它成功地解释了宇宙的演化、发展、退行、膨胀的原理。这一学说清楚地告诉我们,宇宙是有限的,它是从无到有出现的,是从0到1演变的,这一科学理论彻底打垮了机械唯物论者所主张的宇宙无始的谬论,他们从哲学上主张宇宙无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人们思考宇宙是怎么起源的。然而天*好追本溯源的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宇宙是有始的,而且是在200亿年前开始产生的,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是偶然巧合形成的,还是在〃第一因〃——造物主的作用下形成的呢?现在,我们就运用几个公认的逻辑定律和科学原理进行论证。
1、三段论:形式逻辑是研究人类的思维形式及规律的科学,而三段论则是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它也是人类理性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大前提是整体,小前提是部分,我们只要找到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论就会昭然若揭,不辨自明。例如:凡是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而任何具有时空属性的东西都需要一个〃因〃才能形成,而且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看似偶然形成的东西,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事物的偶然现象,来寻找和研究其形成的必然因素和规律。宇宙里的森罗万象,不管是人为的东西(如飞机、火车),或是天然的东西(如矿藏、元素、星球),都不可能无因而自始。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前提,现在让我们运用三段论式,对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进行科学的推理:
凡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都不可能无因而自成(大前提),原始火球是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小前提),所以原始火球也不可能无因而自成(结论)。
三段论告诉我们,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从无到有的产生,必然也有一个〃因〃,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逻辑上称其为造物主,或宇宙形成的第一因。
2、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它是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计算等逻辑问题的学科,它比形式逻辑更浅显易懂。根据公认的数理公式(0+0=0)、(0+0≠1)、(0+1=1),我们可以断定,宇宙从〃宇宙时〃0点,到自然数1的过渡绝非偶然巧合所致。这一数学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外加因1这个实数的介入,0加0,不管加多长时间,也不可能等于1。
换句话说,如果宇宙从0到1的过渡,或者说从无到有的出现,是偶然巧合所致,没有任何外加因,那就等于说,0加0能自然巧合等于1。这是有一点数理逻辑概念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的智商如果用符号表示出来,那就是(0+0=1),真是幼稚透顶!
3、概率:概率也叫几率,是指某种事物在同一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从无到有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巧合。美国著名科学家克雷斯·姆雷森曾推算出了1至10偶然巧合形成的概率。他说:〃如果你把1至10这十个数字分别写在10个完全一样的纸卡上,再把纸卡放进衣兜里摇晃均匀,然后你再闭上眼睛,把纸卡一张连一张地从衣兜里掏出来,那么,能自然巧合地按1至10的顺序陶出纸卡的概率如下:
先取出1的偶然概率为十分之一,连续取出1和2的偶然概率为百分之一,连续取出1至4的偶然概率为万分之一,连续取出1至10的偶然概率将是百亿分之一!〃概率与数字的大小成反比,数字越大,概率越小。如果要拿一至一百,或一至千、万、亿做试验,那么其偶然概率将小得难以统计,即使实验几百亿年,也不可能有一至一亿偶然巧合连续出现的可能。
然而,宇宙的年龄仅200亿年,如果说这些简单数字的排列顺序的偶然概率都小得难以统计的话,那么,浩瀚无比的宇宙在短短的200亿年之内偶然形成,且又如此精密结合在一起的概率就是零。
所以,如果有人不顾科学和逻辑的基本原理,硬要认为如此精密绝伦的宇宙是自己偶然形成的,那要比说航天飞机是废料厂的原料自己偶然组合而形成的更为荒谬!
4、天平无故不失衡定律: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电子天平,在没有任何外因的影响下,指针指向0,平衡不动。而一旦我们发现指针由0点滑向自然数(即大于0的任何数),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为理智告诉我们,一个天平不可能无故失衡,肯定有其失衡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因为没有看到这个因而否认其存在,因为这个外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的宇宙在〃宇宙时〃0点时,就像一个天平,指针指向0点,在没有施加任何外加力的情况下,两个秤盘是绝对平衡的,而一旦天平的指针由0点向自然数滑动,那么我们便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为天平不可能自己由0点自动滑向自然数的。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宇宙由0到1的过渡,也绝非自然而然,肯定有个因,这个因便是人类自古以来寻找的造物主。
5、物质不能自造定律: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物质都不能自造而成。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必须依赖外部的因素才能形成,它自己不能把自己创造出来。这一原理不仅包括人为的东西,也包括矿物、植物、生物,及宇宙里的任何物质,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正如乔治·伊尔兰·达芬泽博士(美国布朗克海军原子能研究所主任)所说:〃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理智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从我们所耳闻目睹的创造发明中,来证实造物主的存在和实有。逻辑,是我们大家都能采纳,而且不容易置疑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辩证:在世界上没有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能做到自我创造。〃
宇宙的原始火球也是物质,这个物质也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是在200亿年之前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在200亿年前它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即是无,无不能生有,这不仅是起码的逻辑规律,也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所以原始火球绝不是自造而成的,它从无到有形成的本身,就表明有一个造物主的创造。
6、有序必有因: 正确的理智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井然有序的规律都不会无因而自成。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看到里面的各种摆设井然有序时,我们会对主人的精心布置表示称赞;当我们看到一个钟表,发现其精确无误的运行时,会对工匠的精心制造表示赞叹;当我们进入天文馆,看到天体模拟电影*真的演示天体运行的规律时,会对天体模型的精密设计拍案叫绝,绝对不可能有人否认这些东西有一个高明的设计者或制造者。
试想,一个房间没有人布置不可能井然有序,钟表没有人精工制造不可能准确无误,宇宙模型没有科学家精密的设计和制造不可能如此*真,那么,一个比房间、钟表、宇宙模型等任何精密仪器更井然有序无数倍的宇宙,未经外因的设计和创造能自己形成吗?理智告诉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7、因果律: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统一体。一个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另一些事物的结果,那么前一个事物就是后一事物的因,而后一事物就是前一事物的果。例如给一个电炉通电,电炉就会发热,那么,通电就是电炉发热的因,而发热就是通电的果。
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联系,无论在自然界中或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同时因果联系也是一种必然联系,当原因存在时,果必然产生,反之亦然,即当事物的果出现时,因必先于果而存在,因为一个事物不可能无因而果,也不可能自为因果。任何客观事物的出现都事出有因,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这就是客观规律,任何物质或事物都受到这种客观规律的制约,绝无例外。
原始火球被科学家们称为宇宙的最初物质形式,然而原始火球也是客观存在,它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僵化的,也一定还有一个促使它形成的因,否认这个因,就是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客观规律。如果说原始火球是宇宙存在的最初物质形式,那么促使原始火球形成的那个因,就是宇宙形成的终极因或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就是我们所寻找的造物主。
8、力学原理:机械唯物主义者天真地认为,宇宙就是物质+运动的机械式结果,不需要任何外加力的参与或创造,就像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设备一样,不需要外力操作,漂亮的汽车就可以一辆一辆地蹦出来!
然而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力学原理,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所谓运动就是物体在一定参考系中的空间位置变化的持续过程。但是物体运动必须有作用力,而且作用力也并非一种,起码有内力、外力和动力。只有在三种力的作用下,物体才会发生运动,有运动才会有宇宙。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促使原始火球运动的作用力是怎么来的?是自身带的还是外加的?如果说是自身带的,那么它为什么会自带?自带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又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的作用力的大小竟如此符合力学原理?为什么作用力的方向又是如此的一致?比如,如果作用力太小,原始火球就不会膨胀爆炸,而如果作用力太大,星球就会脱离运行轨道,如果作用力方向不一致,宇宙就会紊乱。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的作用力如此均匀、和谐和有条不紊,就足以证明,不仅物质的出现是造物主创造的,其运动的作用力也是造物主赋予的,没有造物主这样一个智慧的第一推动力,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的宇宙,只有把宇宙的终极起源归功于一个智慧、万能的造物主,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宇宙间的一切都受着同一规律的支配,日月星辰运行得是那样的有序,分子、原子的运动又是那样的精密,这一切都是受着同样的力学定律的支配,这难道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的安排吗?〃《爱因斯坦谈人生》牛顿也早就指出:〃宇宙万有设计得如此美妙,设计所依赖的法则如此和谐,这事实的本身就必须以神圣的、智慧的造物主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牛顿自然哲学》
疑问解答
一、为什么看不见造物主?
受文化误导的影响,中国人总爱将造物主物化,或人化,非要〃眼见为实〃。记得一位电视名嘴振振有词地说:〃科学家们估计宇宙有20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已经能观测到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仍没有观察到上帝的影子,哪里有什么上帝呀?〃
这位名嘴的智商如果也用符号表示出来,那就是:200-150=0!因为他说,宇宙的空间最低有200亿光年,科学家已经看到150亿光年,但还是没有看见上帝,所以上帝就不存在,而实际上还有50亿光年他们并没有看到,如果他们真的看到了全部的宇宙,再这么说也许有资格理直气壮,因为起码加减法还算过关。
这种〃眼见为实〃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很有代表性,这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否认造物主存在的〃科学依据〃。在这些人看来,寻找创造宇宙的造物主,就像寻找建造宫殿的工程师一样,如果没有在宫殿里找到工程师,就说明工程师不存在,宫殿是钢筋、水泥、木料、砖瓦自己组合而成的!
现在我们运用平行线的原理来戳穿他们的鬼把戏。众所周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无限延长而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但是,对于直线在无限远处的具体状况人类并没有观察过,也无法观测到,因为人类的视力及其借助观察的工具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视力根本不能观察无限延长的直线的存在方式,然而我们却不能以没有看到两条直线的无限处为由,而否定其永不相交这一基本原理。如果在几何课上有学生质问老师说,既然谁都没有看到过两条平行线的无限处,所以平行线是根本不存在的,肯定会引起哄堂大笑。
所以有理智者不可能说:由于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两平行线延伸到无限处的实况,所以平行线是不存在的;也更不能说,由于我们没有看到造物主,所以造物主是不存在的。因为造物主是无限存在,对于无限存在我们只能利用理智和逻辑论证他的存在,而无法〃眼见为实〃。
其次我们要明白的是,造物主与人类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造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创造者对被造者了如指掌,而被造者对创造者的本体则一无所知。这就像一位工程师创造了一台机器人,工程师对机器人的结构、性能了如指掌,而机器人对工程师的本质却一无所知,因为二者不属于同一个存在层次,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说,造物主对被造物�包括人类�了如指掌,而人类对造物主的本体却一无所知。
其实别说超越时空的造物主,就是宇宙里的很多物质,人类至今都无法观测到,甚至根本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弥漫在宇宙太空里的大量的暗物质(DAMA),它几乎占整个宇宙组成的90%,其中冷暗物质就占20-30%。它可以穿越人体几亿次而人毫无感觉!我想那些坚持〃眼见为实〃的〃知识分子〃们,不会认为我们是在讲〃天方夜谭〃吧?
二、谁创造了造物主?
还有人问,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万物,那么谁创造了造物主?这就是典型的循环论问式。所谓循环论是指逻辑学上,由前提A提出结论B,又拿B作前提来证明A,是逻辑学上著名的悖论,问题的本身在逻辑上就不成立。让我们先用数理逻驳斥它:
根据公认的数理逻辑,1之前是0。如果说1之前还有一个实数,那无疑于说1之前还有1,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们所论证的真主是宇宙形成的第一因,如果说第一因之前还有第一因,那无疑于说,1之前还有1,这是科学和理智所不容的。
为了进一步证明循环论的不成立,我们不妨再打一个传球的比方;比如有十个球员围成一个大圈传球,我们通过调查的方式找到了第一个发球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再问:第一个发球人的球是谁传给他的?这个问题就不成立。因为我们既然找到了第一个发球者,就说明他之前没有人传给他,如果他之前还有人把球传给他,那么他就不是第一个发球者,而是第二或第三个。所以在找到了第一个发球人之后,再追问第一个发球人的球是谁发给他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这样永远也找不到第一个发球的人,而事实上,第一个发球人总是有的,因为球不可能无始地在球员之间传递。
我们已经以科学和逻辑的方法对宇宙进行了追本溯源,并找到了宇宙存在的第一因——造物主,假如造物主之前还有创造者,那他就不是造物主,而是被造者;假如第一因之前还有第一因,那就不是第一因,而是第二因,或第三因。因此我们要么尊重理智,承认宇宙有造物主,要么找证据否认他。如果找不到否认的证据,就应该尊重理智和科学,而不要用循环论的逻辑游戏,追问谁创造了造物主。这不仅是对人类理智的蔑视,也是对科学方*的亵渎。 正在处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06:28
揭示宇宙大爆炸的奥秘
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探测器MAP试图精确揭示宇宙演化中最深邃的奥秘
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下午,在卡那维那尔角火箭发射场,德尔塔二型火箭成功地发*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这个耗资1·45亿美元的探测器,将试图精确揭示有关宇宙演化过程中蕴藏的某些惊人的秘密。
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英文简称MAP,意思恰好是“绘图”)将在8月初飞过月球,9月飞到工作地点,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考察任务,探测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痕迹——分布在整个天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的观测位置是精心选择的,靠近第二个拉格朗日点,大约在太阳—地球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这样可以确保MAP上的望远镜在任何时候都能挥洒自如地观测太空深处的情况。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俄裔美国科学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宇宙开始是个高温致密的火球,它不断地向各个方向迅速膨胀。当温度和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宇宙发生剧烈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温度和密度的降低,宇宙早期存在的微小涨落在引力作用下不断增大,最后逐渐形成今天宇宙中的各种天体。
当时,一些科学家反对这一理论,并讥笑说,“如果宇宙起始于某次大爆炸,这种爆炸理应留下某种遗迹,那就请把它找出来吧!”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大爆炸的遗迹在1964年果真被找到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模型,也与DNA双螺旋模型、地球板块模型、夸克模型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中最重要的四个模型。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约140亿年前(关于宇宙年龄,还有不同的说法),宇宙形成之初,致密物质像笼子一样禁锢了所有辐射,大爆炸后30万年,随着这些物质密度的下降,微波背景辐射才得以挣脱束缚。就像恐龙化石能让我们认识若干万年前的恐龙一样,这种“化石”光可以不受阻挡地穿越茫茫宇宙,让我们了解宇宙“婴儿时期”的各种信息。
科学家说,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深入了解,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可望得到回答:大爆炸后的第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宇宙是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具有复杂的星系结构?宇宙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宇宙的膨胀速度到底有多快?等等。
发射捕捉“化石”光的探测器,对美国宇航局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89年,美国宇航局发*历时15年研制成功的宇宙背景辐射探测卫星(简称COBE)。1992年,COBE获得一个上了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头条的惊人发现:背景辐射虽然几乎是均匀分布的,但在天空中上万个点中,却有一部分的温度不一样,扣除地球运动的影响后,有的地方是2·7251K(K为绝对温度),有的地方却是2·7249K。这种微小的热变化,或者叫各向异性,表明从一开始宇宙就有热点和冷点,也就是说,早期宇宙物质密度存在差别。
COBE描绘出的只是一张草图。因此,美国宇航局在1996年开始研制MAP。与COBE相比,MAP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COBE的飞行高度比普通通讯卫星还低,而MAP高高在上的飞行轨道则使它免受月球、地球、太阳的干扰;COBE把天空分成6000块像400个月球一样大的区域进行搜索,而MAP将观测300万多块只有月球1/4大的区域———有科学家因此戏称,如果说COBE能看见上帝,MAP就能看见上帝的指纹;COBE测量不同区域温度差的精度大概不到五万分之一度,而MAP的精度可达到百万分之一度;等等。
“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图谱,就像宇宙初生时的一幅快照,这不能不说是宇宙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员章德海说,“微波背景辐射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居然把我们对宇宙的一种可供检验的认识,推进到了如此遥远和深邃、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09:26
宇宙的起源(摘自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教科书第六册)
1.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求”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持续下去.
2.大爆炸会使星系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3.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时,从虚无中产生了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人们
观察到的宇宙中,物质显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宇宙大爆炸观还存在几个疑点:
1、N-初始阶段是呈辐射状吗?如是,那么,婴儿宇宙应当处在一个中心点位置,这个点相对膨胀的宇宙必定为0?而这宇宙模型必定是正圆,星系必为圆球。但是,我们观测到的银河系为什么是碟状形呢?
2、大爆炸初始是奇点?那么,这个奇点的形成必有一个前期阶段。这阶段是什么呢?教皇说:“那是上帝的事务…”
笔者认为:如果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跟着提出自己的假说:
宇宙起源于“一真”时空。即均衡地分布最基本 “一真”粒子,无光、无色、无相,这时空就叫“无”。
宇宙起源于一粒种籽,叫它“宇宙基因”---生成“原子婴儿。”这婴儿孕育成熟,便横空出世。
这俏皮的婴儿出世呈阿基米德螺旋线管迸发,一路首尾相碰撞,瞬间发生大爆炸---身首断裂,不断复制。而一次一次爆炸便形成初始星云状天体。
宇宙婴儿每次爆炸便获得“一真”母体能量,就得到一次加速度。由于自旋产生中心涡流;涡流呈漏斗状,引力便产生了。初始星云天体绕引力中心旋转。
由于宇宙婴儿一次比一次爆炸的速度加快,能量增大,所形成的天体一层比一层质量要大。
如果,科学史发现的物理学原理全部正确的话,这里运用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
E=MC2
又设定宇宙婴儿M守恒、C守恒,那么她每自旋一圆周的圆面积相同、能量相等,便形成后来的柱状宇宙模型。这显然不能解释宇宙无限膨胀问题。应当扬弃。
又假定:宇宙婴儿M守恒,速度为光速为加速度
公式:E=M(Vn)2
因此得出每层天体总质量(质能转换):
X=M*V2+1+1+1+n
如果,这公式成立,那么,现在观察到的宇宙膨胀是正确的。这说明宇宙是可知的。
重要的是:如果,宇宙起因阿基米德原理,初期宇宙模型应呈漏斗状,那么,随着中心引力的加强,宇宙不断呈平面扩张,当扩张接近圆时漏斗逐渐消失,当漏斗完全消失时,宇宙均匀地向上下扩张,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在膨胀现象。
可宇宙膨胀到何时才结束呢?她应是趋向理想的圆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12:41
宇宙的诞生
相关内容
宇宙的诞生
大爆炸模型主张,宇宙是在大约150亿年前通过大爆炸产生的。最初它是难以想像的又小、又亮、又热,并且密集,但从那时起它就开始扩张(现在它的半径大约150亿光年)。在这种扩张过程中,宇宙的部份质量聚合形成难以计数的数十亿颗恒星。这些恒星集中在星系中,在已知的宇宙中大约有100亿个这样的星系。这些星系聚集成星系团,星系团自身又组成超星系团,在空旷的太空中遥遥相望。
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模型是目前唯一被广泛接受的关於宇宙起源的解释。大爆炸本身温度极高、能量极大,并且在大爆炸后最初几秒钟内,宇宙中所存在的只有射线和次原子微粒。在地球上。我们仍然可以检测到来自天空各个方向、爆炸后残留的微弱微波辐射。这就是所说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有终结吗
天文学家们提出了三种关於宇宙将如何终结的理论。第一种理论指出∶宇宙将永远膨涨下去。第二种理论指出∶当宇宙达到了某种特定大小时,它将停止膨涨,稳定下来。第三种理论认为∶宇宙最终将停止膨涨,并从自身内部开始崩坍,最后导致被称为「大破碎」的结果。
稳态理论
稳态理论提出宇宙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它还指出:宇宙密度保持稳定不变,这需要连续不断地以一定的速度建立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正好补偿宇宙的膨涨。当1965年微波背景(源於大爆炸的辐射)被阿诺‧彭萨斯(1933–)和罗伯‧威尔森(1936–)证实,稳态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些天文学家仍坚持这种理论,尤其是它的创始人福雷德‧霍伊尔(1915–)。
http://www.mingjing.org.cn/kxyrs/33.htm
http://studentweb.bhes.tpc.e.tw/91s/s860013/www/new_page_21.htm
http://www.cs.wust.e.cn/renwen/zhel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16:12
1. 奇点
2.空间和时间,物质。在宇宙大爆炸后的10的-32次幂秒之后,宇宙的温度开始急速下降开始形成夸克,既而形成原子,然后组成物质,10的1次幂秒之后,宇宙基本成型。
3.这本身只是一种理论,一种假说,尽管现在的一些观测印证着这个假说,并没有人能够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理论。例如奇点的存在,宇宙的大爆炸也应当是在某一个区域或者说空间里面进行的把,那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诞生以前,那又有怎么样的空间供奇点存在呢?
史蒂芬霍金 罗杰彭罗斯等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2 20:00
抄袭本人原创答案者死!
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有很多,我就简单写下我个人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很荣幸,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科学家最为认可的一种理论,创始者是史蒂芬.霍金,楼主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那本著作《时间简史》,关于霍金个人,他也是一个传奇,是我的偶像-过去爱因斯坦是我的偶像,对不住了,爱因斯坦*_*)
强烈建议楼主看下《时间简史》,对于挑战人的空间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1.“宇宙大爆炸”源于奇点
奇点的体积无限小、能量无限大、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
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直径8.9厘米的小球体时,就成为黑洞!
而奇点是一切宇宙现象的起源,也就是说它包含了无限多个黑洞、星系……
2.“宇宙大爆炸”极速产生空间和时间,物质。(注意它的速度!)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10的-32次幂秒之后,宇宙的温度开始急速下降开始形成夸克,既而形成原子,然后组成物质,10的1次幂秒之后,宇宙基本成型。
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在人工实验室中分离出电子、光子、夸克、引力子的亚结构,但却可以利用宇宙天体这一天然实验场,用大量的原子或粒子或引力子构成的天体来研究物质的亚结构。
原子、粒子、引力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支撑这些泡沫的关键因素是速度,电子的光速支撑着原子泡沫,而引力子级物质必须以超光速运行才能维持以光速运行的光子、电子等粒子级物质的结构稳定,而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泡沫的结构稳定。
由原子构成的地球之内是如此的空旷,那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是什么?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所形成的幻象。
3.这本身只是一种理论,一种假说,尽管现在的一些观测印证着这个假说,并没有人能够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理论。
由于科技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在人工实验室中完全验证这个理论,我想应该也不可能完美验证,逻辑推断和物理设想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手段,否则岂非可以人为产生奇点?
另外最近几十年的物理诺贝尔奖都与这个理论有关,大量的科学实验似乎正在逐步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史蒂芬.霍金 罗杰彭罗斯等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3 00:05
据我所知,宇宙现在还不会爆炸!~宇宙的起源(摘自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教科书第六册)
1.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求”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持续下去.
2.大爆炸会使星系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3.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时,从虚无中产生了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人们
观察到的宇宙中,物质显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宇宙大爆炸观还存在几个疑点:
1、N-初始阶段是呈辐射状吗?如是,那么,婴儿宇宙应当处在一个中心点位置,这个点相对膨胀的宇宙必定为0?而这宇宙模型必定是正圆,星系必为圆球。但是,我们观测到的银河系为什么是碟状形呢?
2、大爆炸初始是奇点?那么,这个奇点的形成必有一个前期阶段。这阶段是什么呢?教皇说:“那是上帝的事务…”
笔者认为:如果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跟着提出自己的假说:
宇宙起源于“一真”时空。即均衡地分布最基本 “一真”粒子,无光、无色、无相,这时空就叫“无”。
宇宙起源于一粒种籽,叫它“宇宙基因”---生成“原子婴儿。”这婴儿孕育成熟,便横空出世。
这俏皮的婴儿出世呈阿基米德螺旋线管迸发,一路首尾相碰撞,瞬间发生大爆炸---身首断裂,不断复制。而一次一次爆炸便形成初始星云状天体。
宇宙婴儿每次爆炸便获得“一真”母体能量,就得到一次加速度。由于自旋产生中心涡流;涡流呈漏斗状,引力便产生了。初始星云天体绕引力中心旋转。
由于宇宙婴儿一次比一次爆炸的速度加快,能量增大,所形成的天体一层比一层质量要大。
如果,科学史发现的物理学原理全部正确的话,这里运用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
E=MC2
又设定宇宙婴儿M守恒、C守恒,那么她每自旋一圆周的圆面积相同、能量相等,便形成后来的柱状宇宙模型。这显然不能解释宇宙无限膨胀问题。应当扬弃。
又假定:宇宙婴儿M守恒,速度为光速为加速度
公式:E=M(Vn)2
因此得出每层天体总质量(质能转换):
X=M*V2+1+1+1+n
如果,这公式成立,那么,现在观察到的宇宙膨胀是正确的。这说明宇宙是可知的。
重要的是:如果,宇宙起因阿基米德原理,初期宇宙模型应呈漏斗状,那么,随着中心引力的加强,宇宙不断呈平面扩张,当扩张接近圆时漏斗逐渐消失,当漏斗完全消失时,宇宙均匀地向上下扩张,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在膨胀现象。
可宇宙膨胀到何时才结束呢?她应是趋向理想的圆球。
参考资料:你可以去问天上的神仙姐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3 04:26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黑洞——指体积很小但质量却非常大的烟雾形的物体, 因为质量很大所以周围的星球等都会被吸进去,从而使它的质量更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3 09:04
1.宇宙大爆炸在50 亿年前。
因为一个类似于黑洞的“黑洞” 能量太强所以不断膨胀所导致。
而且也使这宇宙不断的扩张。
2.已经爆炸过了, 也许在几十亿年后或者是几百亿年后可能宇宙会再次变成一个“黑洞”,到那时候可能会重新诞生宇宙。 所以现在可能不会爆炸。不过有些科学家推论,可能还有别的宇宙。这一点目前没有一致的认同。
3.黑洞——指体积很小但质量却非常大的烟雾形的物体, 因为质量很大所以周围的星球等都会被吸进去,从而使它的质量更大。
目前关于宇宙大爆炸,科学家们还没有产生一个共鸣的说法,当然这其中最认同的 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 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3 13:59
“宇宙大爆炸”源于何处?
--好比问:我在宇宙的何处
“宇宙大爆炸”会产生什么?
--你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宇宙大爆炸”有什么疑点?
--任何你说出来的说不出来的事物都可以找出疑点,且不会有最终正确的答案。现在的大多只能解决近期的,一定范围的问题。
对于不知道的事物,科学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却很实用的无底洞。
但要从精神和猜想角度考虑,它只能带给你一时的娱乐和更深的疑惑。一切到头来我们只是在解决自己的事--好奇心,求知欲等。
也许换个方式思考会获得更多吧。
推荐霍金的插图版《时间简史》,会有很大帮助。带着好奇和寻找乐趣以及真理的心情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