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4:47
清朝初年,百废待兴,文武百官忙不过来,很多事情只能按明朝旧制办,就是到天坛祭天,也不例外。由于礼制不完备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祭天斋戒都在紫禁城内实行,不曾使用过明朝所建的斋宫。
乾隆登基以后,积极恢复明制,皇帝斋戒第三天,就应迁居天坛斋宫。但是由于明朝斋宫戒备森严,百年后的光绪年间,还曾发生过乾清宫侍卫被锁斋宫无法逃出险遭坐以待毙的故事呢!据说,咸丰皇帝在临终之时,为辅其6岁之子载淳登基,特命载垣、端华、肃顺、额驸景寿等8位大臣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时,八大臣被黜,这其中载垣、端华赐自尽,肃顺斩立决,其余4人革职发配。唯独额驸景寿,仅被处以"革职保留公爵之位待迁"的处分,不久果然这额驸又再次被委以*,就连其次子志钧也被认命为副都统之职,官至三品乾清宫侍卫。
这位副都统,为人生性懒惰散漫,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当值之时经常懈怠,屡屡出现昏睡贪玩的现象,以致朝官多有议论。
有一次,光绪冬至郊祀,祀前斋戒3日,按例于祀前一日迁居天坛斋宫,继续斋戒,时间约于当日下午至第二天即冬至日的清晨。
当时任天坛斋宫侍卫的,就是这位志钧先生。侍卫要在关键位置站班值守,两人一组,两个时辰轮值一回。
按说这个工作并不辛苦,但志钧先生旧习不改,依然如故,一有空就蒙头大睡,夜半本该他值班,他却酣睡不醒,呼之不应,同值的*又不敢喊醒他,只得任其继续酣睡。
第二天清晨,光绪皇帝起驾出宫,至圜丘坛行礼,斋宫钟楼上,有銮仪卫校卫,登楼鸣"太和钟"送驾,据说该钟声音洪亮,可传十里。皇帝出宫,耗时不短,这动静也算不小了!而值守房近在咫尺,这位酣睡的侍卫竟昏然不知。
直至圜丘祀天大典结束,皇帝出昭亨门就乘龙辇回宫,百官相继回府。礼部太常寺*,亦将斋宫各处殿堂清整完毕上拴落锁,各自回衙门交差。
可谁也没注意到,值守房内,副都统大人,仍在酣然大睡,直至午后,志钧先生才因饥饿、寒冷慢慢醒来,室内取暖炭盆也早已熄灭。
这位副都统走出室外伸伸懒腰,环顾左右,不见半个人影,抬头一看太阳已偏西了。他想,祭祀典礼应早就结束了,想到这里,他才突然感到自己可能被人遗忘,而被锁在斋宫了,他急忙跑向各个宫门,一看都上锁了。
这时太阳西斜,这位副都统腹中无食天又寒冷,副都统终于着急了,心想自己又不会缩身术,这可咋办啊?他带着哭腔,靠近宫门大声呼救,可是这天坛太大了,这斋宫周围一里之内,并无人烟呀!他十分沮丧地喊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人应声,嗓子喊哑了,浑身也没劲儿了,只好停了下来,他仔细想了想,皇帝不久还会来行祈谷大典的呀!可他掐指算了算,这才农历十一月,到正月祈谷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呀!我无论如何也等不到那一天了呀!他喊了起来:"我......我的天呀!谁来救救我呀!救人呀!快来人呀!我出不去了呀!谁--来--救--救--我--呀?谁--来--"他终因饥寒交加体力不支,又昏昏入睡了。半夜时分,朦胧中的副都统,忽然听见锁钥碰撞的声音,他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他可从来没有这么机灵过。他想,这是谁来救我的命呀!我今生可以给他当牛做马!门锁打开了,眼前一幕让他惊呆了:原来是他的夫人带着太常寺一行人等来救他来了!真是知君莫如妇呀!他竟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地哭了。
据史料记载,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40000多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5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
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米,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斋宫斋戒沐浴。斋宫实际就是一座小皇宫。按照明清两代帝王的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3日来斋宫斋戒。
1731年,朝廷担心有人暗算雍正皇帝,不敢让皇帝一人在天坛斋宫独宿三昼夜,但祭天又是国家大典,不能擅自废除典制而不祭。
于是想出了一个外斋和内斋相结合的办法,即在皇宫内东路南端另建一座斋宫,即内宫。每逢祭天先在内宫独宿三昼两夜,即"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时才来到天坛斋宫"致外斋"。因而实际上皇帝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四五个小时。
走进斋宫,感到这里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也幽雅清静。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
斋宫正殿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
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拂晓时分仪式开始时,圜丘坛内挂起灯杆,悬着大灯笼,此时坛内通明。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祭服,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