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6: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36
人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大学》,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扩展资料: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36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静自安,心安就能定性,性格定了才能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不要混淆,人有了智慧也就有了悟性,开悟了也就得道了。
此话出自于《大学》,原句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佛法说,就是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得到慧,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基本内容。安,是指内心的平静,不生杂乱的妄想;由安而得到心态的稳定,所以说是安而后定。
由于心智的平稳,所以思考能力集中专一,自然就是智慧思维的起源;由于得到细致认真的反思,自然就是觉悟的道路。真能够完成觉悟了,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和烦恼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有了“知止”下面的程序才得以运行。
现如今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机会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想得到“知止”的难度与得到通过思考之后的“有所得”的难度是基本相同的。甚至难度更大。难就难在人士很难“知止的”!
则儒家的定、静、安这三个阶段与佛家提倡的是有区别,如果从佛家角度来讲的话它就是用一个“定”字概括。
它是属于佛教里的禅宗。而从儒家的角度而言,则朱子认为,此定、静、安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知止”而后才能虑。近代的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就曾提出,“知止而乐”,而非“知足而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37
从佛法说,就是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得到慧,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基本内容.安,是指内心的平静,不生杂乱的妄想;由安而得到心态的稳定,所以说是安而后定;由于心智的平稳,所以思考能力集中专一,自然就是智慧思维的起源;由于得到细致认真的反思,自然就是觉悟的道路.真能够完成觉悟了,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和烦恼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37
此话出自于《大学》,原句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38
佛教中常讲;心静自安,心安就能定性,性格定了才能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不要混淆,人有了智慧也就有了悟性,开悟了也就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