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形成了哪些国家的雏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7: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01
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西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法兰西。加洛林王室成员在位直至987年,后被卡佩王朝继承。
中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普罗旺斯,洛林和意大利,在870年签定《梅尔森条约》后,中法兰克王国北部领土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其南部领土逐步演变为意大利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此后开始了神圣罗马皇帝选举的先例,紧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萨克森王朝。
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和奴隶起义的浪潮中覆亡了。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分界线。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蛮族”王国: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在非洲西北角建立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了东哥特王国,法兰克人在高卢之地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的隆河流域建立了布艮第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建立了一些盎格鲁-撤克逊小王国。不过,历史是不能截然割断的。在这些新建立的“蛮族”诸王国中,古罗马的影响仍到处可见:拉丁文仍旧是官方和社会上通用的文字,古罗马的遗民仍保持着旧日的风俗习惯。而在西罗马帝国的行政机构瓦解后,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就越来越多地具有世俗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行*的职能。
东罗马帝国在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的惊涛骇浪中延续了它的存在。它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统治着地中海东部。东罗马皇帝自认为是古罗马帝统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在他们看来,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罗马帝国的西半部就又归他们管辖了。他们拒不承认日尔曼诸部族在西罗马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蛮族”王国,而要伺机去收复“失地”。当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时(527-565年),东罗马帝国曾经大动干戈,灭掉了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占领了非洲西北角、意大利半岛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南端。不过,查士丁尼用兵于地中海西部,是要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复辟奴隶制。他在西欧所进行的那些战争是反动的,因而遭到各地人民的坚决反抗。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是脆弱的。么元568年, 即查士丁尼逝世的第三年,由于日尔曼诸部族之一的伦巴德人南下,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就只剩下拉文纳以及半岛南端的几个据点了。在公元六世纪的八十年代,东罗马帝国又丧失了在西班牙的领地。及至公元七世纪,由于阿拉伯帝国兴起,东罗马帝国的领土更是日蹙百里,迅即丧失了其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北非等地的主权。但是,那些觳觫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却仍认为他们有权统治西欧。
这时,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已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和罗马教皇勾结在一起,与东罗马帝国抗衡。这里,我们必须追溯一下法兰克王国兴起的经过。
法兰克人是日尔曼诸部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莱因河下游和河口三角洲一带。公元四、五世纪,当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之际,法兰克人也趁势向南扩展,侵入高卢北部。可是,法兰克人的迁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并不象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盎格罗-撒克逊人、布艮第人、伦巴德人那样远离其原先所居住的地方,在长途跋涉中丧失了大量人口,而是逐渐的、稳步地向外扩张。当其他的日尔曼部族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建立王国时,法兰克人也逐渐由氏族演进到国家。在那些“蛮族”诸王国中,法兰克王国所处的地位最为优越:它是介于罗马世界与日尔曼世界之间。一方面,它不仅保持了它自己原有的领地,而且可以兼并其他日尔曼人所居住的地区。在法兰克王国的人口中,法兰克*大超过了罗马-高卢人,这就使法兰克王国具有比较稳定的基础。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后来当其他的“蛮族”王国逐一灭亡时,法兰克王国却独能存在了下来,而且发展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帝国。
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墨洛温王朝,这个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实际上是军事首领)叫克洛维,其在位时期是公元481-511年。当克洛维掌权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但罗马在高卢地区的驻屯军仍残留了下来。公元486年, 克洛维率领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的苏瓦松地方击溃了罗马驻屯军,征服了塞纳河与罗亚尔河之间那一大片富饶的土地,其中包括巴黎、奥尔良等名城。这一重大胜利,大大加强了法兰克人的优势。公元496年,克洛维又向东扩张,打败了阿拉曼尼人, 把国境扩展到现今德意志的莱因区。
也就是在公元496年,克洛维受其王后克罗蒂达的影响, 放弃了法兰克人原来的宗教信仰而受洗为天主教徒,他的部众也一同受了洗礼。这件事,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布艮第人、伦巴德人也都已经接受了*教,不过他们所接受的是*教中的支派阿里安教,那是被罗马天主教会目为“异端”的。这时法兰克人改信天主教,就使他们在宗教信仰上与罗马-高卢人一致,从而在*上得到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后来,法兰克王国的“王权”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六世纪上半期,法兰克王国着着向高卢南部扩张。公元534年, 它最后征服了布艮第王国,兼并了隆河流域的土地。公元542年,它最后把西哥特人赶过了比利牛斯山,掩有现今法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同时,它更向东扩张,把现今德意志的西南部收入版图。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就已经开始封建化。本来,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于两种社会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解体,一是日尔曼人氏族组织的分化。在日尔曼诸部族侵入并定居于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以后,这两种社会过程交互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主义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蛮人在进行侵略时的军事组织中,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现在的封建主义的。”
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墨洛温王朝的王权逐渐衰落,政权日益集中在被称为“宫相”的宰辅手里。“宫相”有权任免官吏、调遣军队、征收赋税、判决刑狱,俨然就是国王的代理人。而国王则成为尸位素餐、任人摆布的“懒王”。这种形势,导致了墨洛温王朝的覆亡和加罗林王朝的代兴。
公元715年,大贵族查理·马特尔做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这时, 西欧面临着阿拉伯人入侵的严重威胁。公元711年, 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旋即灭掉了西哥特王国而据有其地。公元720年, 阿拉伯的骑兵越过比利牛斯山,侵入法兰克王国境内。查理·马特尔起兵抵抗,他依靠中小地主和自由农民的力量,进行重大的军事改革,组织了一支以重铠骑兵为骨干的新军,并于公元732年在波亚迭城和都尔城之间的平野上击溃了入侵的阿拉伯人, 把阿拉伯帝国向西欧扩张的势力推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声威大振。此后,他复用兵于阿拉曼尼亚、屠林根、巴伐利亚、萨克逊、茀里西亚(今荷兰和德意志西北部的滨海之地)一带,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的疆界。查理·马特尔在其统治地区内推行“采邑制”,即把土地当作一种有条件的赠与,分赐给他的臣属。“采邑制”是一种封建的契约关系,地主把“采邑”赐给受封者,而受封者须对封主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提供兵役)。这种封建的契约关系起初是及身而终的,到后来,采邑制普遍推广,封建土地关系形成,由于王势下移,采邑就变成了可以世袭的“领地”。“采邑制”的推行,大大加速了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西欧各国文字中的“封建主义”一词,都是从“领地”这个字衍化出来的。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尔死去,其子“矮子”丕平继为“宫相”。这时, 墨洛温王朝的“懒王”早已成了“宫相”手中的傀儡,不具有任何权力。“矮子”丕平认为篡位的时机已成熟,而他采取的是用冠冕堂皇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篡夺。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使臣到罗马谒见教皇,向其提出下列的质疑:“是徒拥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呢?还是真正握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呢?”教皇明白“矮子”丕平的用意,并且正指望得到他的武力支持,便答道:“在我看来,真正握有实权的人做国王要好些。”“矮子”丕平得到了教皇的这种认可,乃示意他的臣属劝进。同年11月,法兰克王国的权贵集议于苏瓦松城,决定“根据全体法兰克人的拥戴,各位主教的效忠和贵族的宣誓”,把王冠加在“矮子”丕平头上。于是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个“懒王”被打入修道院,加罗林王朝正式成立。
“矮子”丕平与教皇互相利用,结果产生了教皇国。本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便实际上控有罗马城及其近畿一带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代行*的职能。公元751年,即在“矮子”丕平被拥立为法兰克国王的那一年, 伦巴德人的国王阿斯托夫率众南归,围攻罗马城,形势万分紧迫。公元754年, 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越过阿尔卑斯山,跑到法兰克王国的首都来向“矮子”丕平求救,称他为“意大利的摄政和保护者”,请他出兵阻遏伦巴德人的攻势。“矮子”丕平觉得帮助教皇可以进一步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地位,乃先后两次领兵攻打伦巴德人。公元756年, “矮子”丕平强迫伦巴德人撤离意大利中部,而把那一大片土地转赠给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权。这“丕平的赠与”(亦称“丕平献土”),便是教皇国的由来。此后有一千一百多年之久,教皇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首领,一方面又是统治着意大利中部的封建领主。直到1870年意大利完成民族统一时,教皇才被剥夺了在梵蒂冈宫以外的世俗权。
公元763年,“矮子”丕平死,其子查理曼继位。当查理曼在位时(768-814年),法兰克王国扩张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帝国,它通常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继承其父“矮子”丕平的*,与教皇结为同盟,并且把传布罗马天主教作为其进行武力扩张的护符。773-774年,查理曼打败了伦巴德人,废其王而掩有意大利北部的土地,由他自己兼为“伦巴德人的国王”。接着,他又向东把威尼斯亚、伊斯特里亚、达尔马千等地兼并了过来。
公元778年,查理曼第一次派兵越过比利牛斯山, 进攻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但遭到阿拉伯人和当地居民的反击,只好撤退。后来在八、九世纪之交,查理曼又多次用兵于伊比利亚,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艾伯罗河以北的土地。此外,查理曼又把阿拉伯人的势力赶出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加岛、撒丁尼亚岛以及巴利亚里克群岛。
查理曼生平所进行的历时最久、最激烈的战争是对萨克逊人的战争。从772年起,查理曼曾屡次兴兵侵犯萨克逊人,兼并莱因河和易北河之间那一片富饶的土地,因而激起萨克逊人的激烈反抗。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十多年,最后查理曼征服了萨克逊人,把国境扩展到易北河一带。
公元787-788年,查理曼用兵于巴伐里亚,把现今德意志南部大片土地并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
在征服了巴伐利亚以后,查理曼更往东向多瑙河流域扩展,与阿伐尔人构兵。阿伐尔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柔然人,这个部族因为被突厥人所败,于六世纪中期辗转迁徙到东欧。七世纪,阿伐尔人在多瑙河中下游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汗国,奴役着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族南斯拉夫人,并且经常寇扰意大利等地。796年, 查理曼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了阿伐尔人。此后不久,阿伐尔汗国衰亡下去。查理曼在多瑙河中游所建的东方边防区-“东方马克”,后来发展为奥地利。
经过以上这一系列的武力扩张,法兰克王国达到了它那历史上最大的疆域:南至意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艾伯罗河,西滨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罗的海,东达易北河流域和波希米亚(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事实上,查理曼所统治的是一个领土广袤、包括着许多民族和部族的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庞大的帝国。
查理曼和教皇互相勾结,他们各自利用这种同盟关系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查理曼征服伦巴德人时,他曾经重申其父“矮子”丕平的殷勤之意,把罗马城和意大利中部的土地赠给教皇。而教皇对查理曼的一切行动也总是支持的,只要查理曼的军旗插到什么地方,*教的十字架就跟到什么地方。罗马天主教会在各地霸占了大面积的土地,成为最大的地主和封建势力的支柱。公元799年, 教皇利奥三世遭到罗马人民的反对,*出亡,查理曼即引兵来到罗马为之复位。当然,利奥三世对于查理曼这种及时的援助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 教皇就趁查理曼在罗马的时候,替他加冕做“罗马人的皇帝”。
公元800年,教皇给查理曼加冕,这个历史事件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首先, 这时西罗马帝国虽然已经灭亡了三百二十多年,但它的传统仍旧活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些罗马的僧俗贵族以及那些“罗马化”了的日尔曼人中的贵族都希望用某种方式重新在西欧建立一个帝国,来加强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其次,在*教的教义和礼拜仪式上,罗马天主教会与东罗马方面的东正教会(亦称希腊正教)都存在着严重分歧。尽管东罗马帝国对西欧的“宗主权”是有名无实的,西欧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一点名义上的约束是不满的。加之当时东罗马帝国在位的君主是女皇伊菱(752-803年),而法兰克人认为,按照他们的习惯法(《沙立克法典》), 女性是不能继承王位的。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西欧封建统治者决定在西欧另立一个皇帝。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上标志着西欧与东罗马帝国之最后的*。
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与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这三者的结合。查理曼帝国是第一次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如斯大林所指出,查理曼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就注定了它日后的*。
公元814年,查理曼死了,其子“诚笃者”路易继位。随着西欧封建化的加深, 地方封建主离心势力增长,帝国*的倾向已经现露出来了。
公元840年,“诚笃者”路易死,他的长子罗退尔继为皇帝,但次子“日尔曼人”路易和幼子“秃头”查理不满意这种安排,随即掀起了内战。842年,“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发表联合宣言,立誓要把反罗退尔的战争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两种语言说出来的。“日尔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是用条顿语,即最初的德文;“秃头”查理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是用罗马语,即最初的法文。由此可见,当时西欧的民族语言已经在开始形成了。
在“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的联合压力下,罗退尔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让步。公元843年,这三兄弟在凡尔登城缔结条约, 决定将帝国分为三部分:(一)罗退尔获得帝国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从莱因河下游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意大利半岛中部,称为王国。罗退尔仍保留皇帝尊号,兼为意大利国王,但他对他的两个弟弟不具有任何约束的权力。(二)“日尔曼人”路易取得莱因河以东的土地,称东法兰克王国。(三)“秃头”查理取得帝国西南部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随着查理曼帝国的*,西欧就进一步封建化了。
公元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大致上决定了近代西欧*上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后来,罗退尔领地的南部形成意大利,“日尔曼人”路易的东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德意志,“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发展为法兰西。
近代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都是从查理曼帝国中脱胎出来的。
神圣罗马帝国是封建社会时期西欧的一个*组合,它是由古罗马的历史传统、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和日尔曼王国的“王权”这三者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962年, 德意志萨克逊邦的君主鄂图一世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以后,除了“大空位时期”(1254-1273年)以外,直到1806年,总有某个德意志邦的君主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下,皇帝和教皇即有勾结,也有斗争,有时甚至酿成连年不断的战祸。十一世纪七、八十年代皇帝亨利四世与与教皇格里哥利七世的斗争,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不是经常世袭的,从十三世纪起,皇帝须经过“七大选帝侯”的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是不断改变的:在查理曼时代,查理曼帝国即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包括德意志、波希米亚、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及至十六世纪,它缩小到只包括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在这个缩小了的范围内,还存在着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公国、侯国、独立的伯爵领地和骑士领地以及自由市。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的德意志君主,除了在其直辖领地以外,对其它封建王公并没有约束的权力。所以,正如伏尔泰所说,神圣罗马帝国即非“神圣”,亦非“罗马”,亦非“帝国”,而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徒有其名的*组合。经过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它更是只剩下一个空壳了。1806年,拿破仑一世强迫奥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于是这个在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便最后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