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03:3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5 09:26
转丸第十三【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译文】"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为了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凡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处;凡要进行应酬的答对,必须掌握灵活的外交辞令。凡是灵活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议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出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谄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谀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变成"勇敢";说忧伤话的人,由于善权衡,反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由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的,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于反抗。 【原文】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译文】人的嘴巴很关键,是用来打开和关闭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理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思维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繁琐的语言也不会产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议论的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情况。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颜六色;失去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的地方,是那里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游说的人。有些事情如果行不能,就不必去做。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嘴巴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随便讲话。"因为随便发表言论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说凡是议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原文】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译文】按通常的道理说,人讲话就希望别人听从,做事情就希望事情能够成功。所以聪明的人尽量避开自己的短处,而采用愚笨人的长处;摒弃自己的愚笨的做法,而运用愚笨人的一些灵活的技巧,这样才不至陷于困难的境地。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说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蜇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蜇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原文】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译文】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宣泄;怒,是指狂躁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可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时就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人谈话,就要依;与善辩的人谈话,就要把握住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表现出宏大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凭借雄辩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善于高层建瓴;与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会以利益相*;与卑贱的人谈话,就要注意谦敬;与勇猛的人谈话,就要仰仗果断;与愚昧的人谈话,就要依靠敏锐。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然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而不脱离原则,就不会出乱子。即使多有变化,只要掌握住这些,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的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注释】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胠箧第十四【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问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译文】要想防备撬柜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锁锁牢,用绳子捆紧。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强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为大盗收拾财物吗?因此,有人曾经说过这个道理:世人所说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强盗积累财物吗?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呢? 【原文】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耒(耒辱)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齐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而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文】怎么能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守法制度,管理各级区域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某一天杀了齐国的国君,而窃得了国家政权。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国的政权,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法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有窃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十二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窃取齐国政权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窃取了,并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5 09:26
《鬼谷子》我有书。内容有捭阖,反应、内揵、飞钳、忤合……你读的那是《本经阴符注》里的转丸、胠乱。现在的《鬼谷子》把《鬼谷子》和《阴符》整理在同一本书内。阴符的作者是西周吕尚(姜子牙),人称“太公阴符”(史记、战国策里都有“苏秦刺股苦读太公阴符一说),“鬼谷先生”是给它做注释,当然还有苏秦、诸葛亮、张良、魏征、纪昀等人注释的一些版本。《鬼谷子》失传了一些内容,谁让狗日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把其他学派包括“纵横家”的一些经典给弄没了呢?没办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5 09:27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