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0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51
掩埋当人类还处于游牧时期,就已经一边追逐猎物,一边顺手丢垃圾了。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宜居的地区定居下来。那时处理垃圾的方法就是把垃圾往路边一扔了事。于是,路边臭气熏天。人们实在忍受不了了,所以古希腊人出台了最早的垃圾处理法案,要求清洁工必须将垃圾扔到离城邦至少一英里(1.6千米)外的地方,并禁止人们向街道上丢弃垃圾。
古人对于垃圾的处理
中国人自古就有珍惜物力,勤俭节约的传统,对于废旧物品,也尽量想方设法再次回收利用,发挥出新的价值。明清时期,废旧物品回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产业。清代康熙时期曾作为沙俄使节来华的尼·斯·米列斯库在他的《中国漫记》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中国人:“任何不屑一顾的废物,他们都不忍遗弃,一小块皮革、各种骨头、羽毛、畜毛,他们都着意收藏,畜粪也要收集起来,然后巧妙加工,制成有用物品。”
对于城市环境的保持,明代南方地区的城市要好于北方地区,《万历野获编》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除了气候原因,这可能与明清时期南方农家更积极地收粪积肥有关。
明代的袁黄在《全农书》中提到:“南方农家凡养牛、羊、豖属,每日出灰于栏中,使之践踏,有烂草、腐柴,皆拾而投之足下……北方猪、羊皆散放,弃粪不收,殊为可惜。”北方“惟不收粪,故街道不净,地气多秽,井水多盐。”粪便这种垃圾回收的不好,自然会严重影响到居住环境
明清时期,为了保持北京城的环境整洁,一直有禁止乱丢垃圾的法令。《大明律》规定:“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大清会典》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如有穿墙出秽物于道旁及堆积作践者,立即惩治。”但是实际上,人们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废物等直接倾倒于街面上。
这些垃圾日积月累,甚至会导致街面整体上升。《燕京杂记》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这种情况造成路面高地不平,无论坐车还是骑马都很不安全,以至于清初的严我斯在《坠马行》诗中用“长安之险,险于蜀道难”来形容京师的道路。这种状况的产生,证明如果垃圾处理问题解决不好,城市环境就难以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51
古代的垃圾很少是需要专门处理的,大部分垃圾是纯天然的,可以自然消化。追答古代的垃圾很少是需要专门处理的,大部分垃圾是纯天然的,可以自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