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4:38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原来的称呼是“六大名著”,建国后删掉了两部,所以现在才称呼为“四大名著”的。
关于这种著名小说最开的提法并不是叫“名著”,因为在古人看来,诗、书、礼、易、乐、春秋这样的典籍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更久远一些的则是“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这些书籍才是古人眼中中国真正的经典。
但是严肃的古人也会有休闲的时候,这时候他们不免看一看像《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乃至于看一些“子不语”的怪力乱神之书,所以古人一开始把这种优秀的小说称之为“奇书”,最开始提到“四大奇书”的是清初文学家李渔,他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写道
“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所以这时候的“四大奇书”是没有《红楼梦》而多了一本《金瓶梅》的,因为这时候《红楼梦》的创造还没有完成。
不过等到《红楼梦》被创作出来之后,它高超的文学水平和丰富而又神秘的内容使得它迅速的跻身“奇书”之列,而内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金瓶梅》虽然备受许多人的喜欢,但是却被道学家们给踢出了“四大奇书”之列。
明末清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许多明朝的遗民、以及清朝屡试不中的举子,因为郁郁不得志而放下了科举功名考试的希望,转而构筑起光怪陆离的小说世界。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六大名著里面另外两本无人不晓的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传》。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是一个屡试不中的文人,71岁才考中了秀才,在当时他每年需要花钱去买书、笔、墨、纸、砚,又看见当时社会的许多阴暗之处,为了赚点儿生活费也为了抨击社会现象,他开始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实际上聊斋故事里面的每一个鬼,大约都是蒲松龄心中的某个“人”吧,他把人用“鬼”的形式写出来,更加深刻的讽刺了一些人的荒唐,具有很高的社会现实意义。
不过蒲松龄在文中大量描述和渲染神鬼之说,有的地方描写尺度太大,我们建国之后,考虑到人们文化需求,并不鼓励这样一部充满着“封建迷信”的小说,所以虽然它几乎在中国无人不晓,但还是被移出了“四大名著”之列。
《儒林外传》主要是讲的文人之间的事情,所谓“儒林”,就是儒生群体,这个范围可能略有些窄了,何况建国之后我们讲究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民群众以科学研究为重,寻章摘句的“儒生”渐渐的成为历史,这可能是同样作为一部无人不晓的小说,《儒林外传》被排除出“四大名著”的原因吧!
而经过删掉两部“名著”之后的“四大名著”,每一部都可以说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百科全书”,几乎每一本里面都涉及了“儒学”、“易学”、“法学”、“兵学”、“医学”、“阴阳术数学”。而每一本名著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最为人所熟知的当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本书了,这两本书的作者本身也是好朋友,他们侧重从历史、战争方面下手,通过小说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一方面演示了中国的兵法,同时还解释了历史兴衰更替的原理。
据说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时候,由于书籍匮乏,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为了学习中原文化,尤其是为了学习中原的兵法,他们当中的达官显贵人手一本《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的看,以此来研究中国兵法。
实际上后金的很多战争手法还真的跟《三国演义》里面颇为相似,比如用反间计害死袁崇焕,或许就是受了蒋干盗书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
《西游记》的题材全部都是侧重“怪力乱神”之说,但是它的内容却处处充满了奇妙之处。尤其是它关于中国古代智谋的讲解,可能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看一下《西游记》就会发现,里面的许多高手哪怕有威力惊人的法宝也绝对不与别人硬碰硬,而讲究一个“阴以谋之”。
比如观音手上有如来赐予的法宝——一个类似于孙悟空紧箍咒的金箍儿,但是当她去收服黑熊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就把黑熊精抓起来然后套上金箍儿,反而变成妖精去给黑熊精祝贺,然后轻而易举地抓住了黑熊精。
在捉拿红孩儿时,观音也是如出一辙,她一开始装作害怕红孩儿的样子,等红孩儿坐上观音的“莲台”的时候,“天罡刀”所化的“莲台”把刀都长在了红孩儿身上,然后趁机观音也给红孩儿套上一个“金箍儿”,降伏红孩儿。
这里面都是《西游记》突出中国智谋当中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无为取天下”的道理。另外还有人传说《西游记》记载了古代“金丹”的*口诀,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出来的了。
《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一般的超级巨著,他侧重以“四大家族”为主线,里面写了很多伏笔,后世称之为“草蛇灰线”的文学手法,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最终是以家观族,以族观国,以国观天下。
《红楼梦》不仅仅写感情,还写如何治理一个大家族——中国人讲“修身之家齐国平天下,其理一也”,实际上治理大家族就是治理天下。贾家最后的灭亡,其实也是反映了与“亡天下”一般的道理——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没有内部的蝇营狗苟,贾家如何会亡?天下兴亡的道理,不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