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解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3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民间故事针对现实发表议论的写作方法;初步认识“杂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本文用词褒贬分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讲读课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读读、议议,既注意“双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3.练习设计重在学以致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起始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导入新课、解题:
自进中学以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你们一共学过几篇?(《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其中两篇是短篇小说,两篇是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种体裁,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关于它的特点,留待读完全文以后讨论。现在先来看一看这个题目的意思。
“雷峰塔”是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座千年古塔。关于这座塔,曾经有过一个民间故事,谁能简单说一说它的内容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时突出两点:法海是封建卫道者的代表;雷峰塔是“*的塔”,人民希望它倒掉。)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座塔由于年久失修,于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这件事虽轰动一时,但似乎并无必要为此大做文章,然而鲁迅却为此一连写了两篇文章(另一篇是《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批封建复古派,他们正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做文章,重弹“整理国故”、“保存国粹”的老调,鼓吹尊孔读经,妄图用封建文化来维护正在日趋崩溃没落的封建旧秩序。这使鲁迅不能沉默,于是也来个借题发挥,写了这篇文章,对封建复古派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就是鲁迅写作本文的目的。我们在自学中要始终注意本文“借题发挥”的特点以及雷峰塔的象征意义。这是看懂文章的一个关键。
(二)布置学生在课内自学全文,教师巡视指导,随时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疑点。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作注解(做在练习本上):胜迹、名目、丫鬟、钵盂、村氓(注意:氓,读méng,不读máng)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方法:从每段中找出合适的词语,连贯成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在书上空白处)
3.自学思考题:
(1)本文论述雷峰塔的倒掉,为什么文章开头先要描写未倒的雷峰塔?
(2)作者为什么总是希望雷峰塔倒掉?后来知道雷峰塔里没有白蛇娘娘了,为什么仍然希望它倒掉?
(3)文章在写到法海的时候,用词有着十分明显的贬斥意味,举出例子来说明。
(4)本文后半篇在议论中突然插入一段吃蟹和取“蟹和尚”的叙述,你觉得这一段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5)鲁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抨击那些封建卫道者的,你认为作者有没有达到目的?
(学生在课内如来不及完成上述自学作业,可到课外去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讲读课:理清全文脉络;按自学思考题1?的顺序讲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全文,结合进行正音:
丫鬟(yāhuán)禅师(chánshī) 钵盂(bōyú)
俶(chù) 村氓(cūnméng) 贵恙(guìyàng)
嫉妒(jídù) 荼毒(túdú) 腹诽(fùfěi)
(二)检查学生写的各自然段大意,教师归纳:
1.听说雷峰塔倒掉了;“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见过,并不见佳。
2.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雷峰塔是*的塔。
3.我唯一的希望:雷峰塔倒掉。
4.雷峰塔倒,人民欣喜。
5.*: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6.法海横来招是搬非,一定怀着嫉妒。
7.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法海逃在蟹壳里避祸。
8.螃蟹里的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9.法海在蟹壳里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10.活该。
提问:这十个自然段,从内容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1?为第一部分,是关于雷峰塔的议论; 5?0为第二部分,是关于法海的议论。第五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归入第二部分。)
(三)按自学思考题的顺序讲读课文:
1.本文论述雷峰塔的倒掉,为什么文章开头先要描写未倒的雷峰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未倒的雷峰塔的。“破破烂烂”,写塔的外观;“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写“雷峰夕照”的真景。着墨不多,但破败没落之象,由此可见。最后结以“并不见佳,我以为”,倒装句式的运用,强调了“我”对雷峰塔的憎恶之感。作者为什么如此憎恶雷峰塔?因为它是一座“*的塔”,是正在日趋没落的封建势力的象征。这样描写未倒的雷峰塔,正是为了写出雷峰塔的必然倒掉。
(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总希望雷峰塔倒掉?后来知道塔里没有白蛇娘娘了,为什么仍然希望它倒掉?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最早是由于一个民间故事。(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关于这个故事,文章只是简略地提到了“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多事”、“水满金山”、“造塔*”几件事,其它情节则以“都忘记了”一语带过,不复一提;却在叙述中顺手拈来“义妖”二字,从而显示法海造塔是背义无理的行径。舍取之间,匠心可见。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段的首句:“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既然是不义的“*之塔”,希望它倒掉当然是合乎情理的。
那么,当作者后来“看看书”,知道塔里没有白蛇娘娘以后,为什么“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呢?作者没有明说(阅读第三自然段)。但文章叠用两个“仍然”,语气强调,态度坚决,我们不难想象到作者已经从童年时代幼稚的是非善恶观念,发展成了反对封建势力的自觉要求;而这时作者心目中的雷峰塔,也显然已和白蛇的传说无关,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一个象征了。这是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的第二个原因,比起第一原因来,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第四自然段更用一个设问句写出了普天之下的人民因塔倒而欣喜莫名的感情,说明了希望雷峰塔倒掉决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普天下人民的共同愿望。(齐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文章在写到法海的时候,用词贬斥的意味十分明显,把这些词句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嘲讽的:“得道的禅师”、“非凡的人”,是反语讽刺。“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罗汉模样的东西……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 一天为止出不来”,以嘲弄的语气写出了这位“得道的禅师”走投无路的狼狈相和可悲可笑的下场。
斥责的:“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寥寥数语,勾画出法海惹是生非、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其中“偏要”、“横来”、“招”、“搬”等字,具有明显的斥责的意味。“大约是怀着嫉妒罢枣那简直是一定的”、“荼毒生灵”、“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则是直接斥其丑恶思想和罪状。
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讲述:纵观全文,作者在写到法海的时候,多用贬语,或嘲弄,或斥责,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卫道者极度憎恨、鄙视的思想感情。这同“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等句对照起来读,可以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憎。
(四)布置作业
摘引本文中具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语或句子,并加简要说明(做在练习本上)。
第三课时
讲读课:按自学思考题4?的顺序讲读课文。学习“杂文”的定义。
(一)继续按自学思考题的顺序讲读课文:
4.本文后半篇在议论中突然插入一段吃蟹和取“蟹和尚”的描写,你觉得这一段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有必要写。(1)从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来看:作者把吃蟹和取“蟹和尚”的细节写得非常真实、细致(尤其表现在一连串动作的描写上),饶有风趣地向读者证明了:法海躲在蟹壳里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段起了论据的作用。(2)从文章的表达效果看:这一段写得情趣横生,嘲讽中微带幽默,尤其到最后把“蟹和尚”揪出示众的时候,读者真要为之忍俊不禁、拍手称快了。这就增加了文章的情味和色彩,表现了“杂文”的文体特色。(齐声朗读五、六、七、八自然段)
5.鲁迅写作本文是为了抨击那些封建卫道者的,你认为作者有没有达到目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完全达到了作者的目的。文章通过“论”雷峰塔的倒掉,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势力必然崩溃、封建卫道者决无好下场的客观真理。第九、十自然段水到渠成,自然结穴,“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以反诘句式发人深思地点出了这个真理,并暗含警告封建卫道者之意。“活该”,独词成段,力透纸背,说明一切封建卫道者的下场如此,完全是罪有应得。 这就给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法海”们以有力一击,至少可以使他们“小不舒服”,出一身冷汗。(齐读九、十自然段,然后再通读全文一遍)
(二)结合本文的总结,启发学生思考“杂文”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启发要点:
1.这篇文章有叙事,有议论,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议论为主。结论:杂文是一种“论文”)
2.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写的?(针对当时封建复古派鼓吹“尊孔读经”的社会现状。结论: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
3.这篇文章跟一般的议论文(如《贵在鼓劲》)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富有形象性,如关于民间故事的运用、吃螃蟹的细节描写等,语言也生动、泼辣,饱含感情。结论: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学生再通读全文一遍,体会文体特点)
(三)布置作业:仿作杂文一篇。作法提示:
1.民间故事的运用:《臭秦桧》(见《西湖民间故事》)。
2.联系十年*中岳坟被毁、秦桧等四个铁像失踪的事实,借题发挥,揭示“历史不容篡改”这个真理。
3.文章结构、语言均可模仿《论雷峰塔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