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宋的1尺分别等于现在的多少毫米?资料在哪里?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18:5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24
宋元时期的一尺合今316.8mm 。
1、《宋史·食货志·方田》
(1)宋朝推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系北宋清丈土地、规定赋额的方法,就统计而言,实即进行土地丈量的一种直接调查方法。
(2)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变法革新,把郭谘的方田法加以补充,坚决推行。“神宗患田赋不均,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重修定方田法,诏司农以《方田均税条约并式》颁之天下”,其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2、《鱼鳞册》
北宋*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簿册。在丈量各地土地时,有些州为了防止漏报、瞒报,有司将各户的土地、山塘一块一块地核实,标明其面积、座落,绘成图样。因为把这种图连接起来,形状类似鱼鳞,所以叫“鱼鳞图”。“鱼鳞图”按户集结成册,叫《鱼鳞图册》。这种鱼鳞图册是宋代土地统计的一项重要发展。宋代婺州、漳州等地曾经编造,虽未广泛推行,但为明代鱼鳞图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梁方仲著)
“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
以上资料均有宋尺的统计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25
长度 (注:30公厘折合1英尺)
时代 每尺折合公厘(cm) 备注
商 16 殷墟出土骨尺(台湾故宫博物院藏)(16.93)
殷墟出土牙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15.78)
战国及秦 23.2 洛阳金村出土铜尺(23.1)
据商鞅方升推算(上海博物馆馆刊第1期151-152页)
西汉 23.2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王妻窦绾出土错金铁尺(23.2)
1957年甘肃酒泉汉墓出土铜尺(23.1)
新莽 23.1 据新莽嘉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推算
东汉 23.4 1956长沙雷家嘴东汉墓出土铜尺(23.39)
东汉晚期 23.6 1959年掖县东汉晚期墓出土铜尺(23.6)
1954年合肥东汉晚期墓出土铜尺(23.75)
魏(三国) 24.2 1972年甘肃嘉峪关三国魏墓出土骨尺二件(23.8)
魏正始五年东莞官弩机望山尺二寸(24.26)
魏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王莽铜斛於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24.18)
西晋 24.2 1965年北京八宝山西晋王凌妻华芳墓出土骨尺(24.2)
1956年河南洛阳旧唐屯村西晋墓出土骨尺(24.3)
东晋 24.5 《隋书‧律历志》:「晋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二厘」(24.48)
刘宋 24.6 据《隋书‧律历志》
南朝梁 24.7 据《隋书‧律历志》
前赵 24.2 据《隋书‧律历志》
北魏 28 据《隋书‧律历志》
东魏北齐 30.2 据《隋书‧律历志》
北周 29.6 据《隋书‧律历志》
隋 29.6 据《隋书‧律历志》
唐 30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
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尺(30.09)
宋 31.2 1921年巨鹿故城出土北宋木矩尺(30.91)
1964年南京孝陵卫宋墓出土木尺(31.4)
明
(1)营造尺
31.8 1956年山东梁山洪武年间沉船中出土骨尺(31.8)
嘉靖牙尺(32)
(2)量地尺 32.7 明朱载靖《律学新说》所绘宝源局量地铜尺
(3)裁衣尺 34 1965年上海上塘湾明墓出土木尺(34.5)
清
(1)营造尺
32 康熙牙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32)
(2)量地尺 34.5 康熙户部尺(34.86)
(3)裁衣尺 35.5 清牙尺(35.3)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4952-1.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25
请参照如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 代 的 重 量 单 位:升、斗、歌珥等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26
宋元一尺=31.68CM
古代的尺和现在的不一样。
商代一尺=16.95CM
周代一尺=23.1CM
秦代一尺=23.1CM
汉代一尺=21.25---23.75CM
隋代一尺=29.6CM
唐代一尺=30.7CM
宋元一尺=31.68CM
明清一尺=32CM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26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这些百度百科一下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