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0:2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27
1、袁隆平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
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3、侯德榜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任永利碱业公司总工程师,任务是要创建中国第一家制碱工厂。当时制碱通用的方法是用苏尔维制碱法生产。
由于外国人封锁制碱技术,侯德榜只能自己摸索。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探索,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侯德榜终于探索出了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1924年8月13日中国第一家制碱厂正式投产。
4、李四光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出席第18届大会。在大会上,他发表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他夫妇俩来到英国南部养病。然而,他们的心却时刻挂念着动荡的祖国。
他参加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年会,发表演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随后,他办理了回国的签证,预订了船票。
*驻英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夫妇,掏出一张5千美金的支票说:“请你向全世界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政协给你的全国委员的任命。
否则,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夫妇严厉斥责道:“难道我们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来收买吗?我们要回国,不要你们的美金!”1950年4月,几经周折,李四光夫妇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5、钱学森
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空气动力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钱学森受到了中国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陈赓向国防*彭德怀汇报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事之后,彭德怀希望尽快见到钱学森,亲自征询他关于中国如何搞导弹的具体意见。
钱学森尚未回到北京,彭德怀就几次给科学院打电话,询问钱学森回来没有。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从东北回到北京,彭德怀虽患病住院,仍然召集钱学森去见面。26日下午,在朱兆祥的陪同下,钱学森来到北京医院*病房会见了国防*彭德怀,陈赓陪同在旁。
彭德怀元帅的谈话直截了当,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他说:“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27
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太多了,历朝历代都有,具体要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层出不穷,如孔子、孟子、老子、关墨子、列子、庄子、荀子等人,都可以列为“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现代的教育家也非常多,如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桢、徐特立等人,也属于“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简单说我认为的当代教育大家。
霍懋征,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就是现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从一名普通语文、数学老师坐骑,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及突出的成绩,成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她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经多次受到高层接见。
霍懋征主要贡献主要有三点,⑴一生致力于小学教育,并且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所以对基础教育的一线工作极为了解,建立了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⑵她是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拥护者,而她传导的教育改革得到了推广,并且获得了显著效果;⑶她在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极为丰富,为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提供了经验,在全国小学教育战线上影响极大,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或高精尖教育确实很重要,但是单凭教学难易度来讲,小学的教学难度远远高于中学或大学,因为他是打基础阶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小学教育难以短期内看见成果,并不能以“成绩”论成败,需要长期、反复观察才能出成果,这使得大多数从业者难以坚持,而霍懋征正是在长期默默无闻的探索中,找到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确实可以称为“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2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2、于谦一身清白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家。他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诗明志,激励自己。在他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蔑视荣华富贵,珍视道德修养。
3、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运动(1917年)、国民大*(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
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4、张伯苓的强国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28
1、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百姓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
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朝政逐步稳定下来。其后汉景帝刘启即位,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
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唐玄宗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在*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
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
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
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
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
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李世民贞观之治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
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
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
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
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4、商鞅变法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
建成了*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
*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北周“留给”隋朝400万户以及400万户之外的大量隐瞒的人口户口(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隋朝通过接手北周、陈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们留下的隐瞒户口。
在开皇年间就达到了860万户,(而隋朝后期大乱,“留给”唐朝200余万户(《通典》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
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隋文帝储存的粮食财物大量被隋炀帝消耗,李渊占领长安用府库里的武装赏赐有功之臣。
发现隋朝府库的物资不足,”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
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
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隋初经历南北朝战乱,民生疲弊,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
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景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元盛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皇之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29
1、袁隆平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二、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
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3、侯德榜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任永利碱业公司总工程师,任务是要创建中国第一家制碱工厂。当时制碱通用的方法是用苏尔维制碱法生产。
由于外国人封锁制碱技术,侯德榜只能自己摸索。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探索,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侯德榜终于探索出了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1924年8月13日中国第一家制碱厂正式投产。
4、李四光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出席第18届大会。在大会上,他发表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他夫妇俩来到英国南部养病。然而,他们的心却时刻挂念着动荡的祖国。
他参加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年会,发表演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随后,他办理了回国的签证,预订了船票。
*驻英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夫妇,掏出一张5千美金的支票说:“请你向全世界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政协给你的全国委员的任命。
否则,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夫妇严厉斥责道:“难道我们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来收买吗?我们要回国,不要你们的美金!”1950年4月,几经周折,李四光夫妇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5、钱学森
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空气动力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钱学森受到了中国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陈赓向国防*彭德怀汇报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事之后,彭德怀希望尽快见到钱学森,亲自征询他关于中国如何搞导弹的具体意见。
钱学森尚未回到北京,彭德怀就几次给科学院打电话,询问钱学森回来没有。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从东北回到北京,彭德怀虽患病住院,仍然召集钱学森去见面。26日下午,在朱兆祥的陪同下,钱学森来到北京医院*病房会见了国防*彭德怀,陈赓陪同在旁。
彭德怀元帅的谈话直截了当,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他说:“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