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2: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3:14
布袋和尚,名“起此”,法号“契此”,自号“长汀子”,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幼时自奉化县江漂流到县城北面的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夫妇收养。18岁在岳林寺出家,以后曾到奉化裘村天华寺挂单,在勒白岙修禅,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并云游于宁波、天台、杭州、福建、四川等地,因常荷布袋不离身,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状如疯癫,随处寝卧,见物则乞,饮食不论荤素酒肆,食剩之物,尽投入自带布袋。平生好学,善吟咏、偈语。因伸张正气,劝人为善,常给群众带来欢乐、除却烦恼,亦称“欢喜和尚”。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农历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于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圆寂,肉身葬于奉化城北封山之腹。自此,世人遂以为弥勒化身,塑像供奉,岳林寺因称弥勒道场。国内佛寺,多供奉大肚布袋弥勒,在日本,被奉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的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至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以至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精品。元代作家郑廷玉创作的《布袋和尚忍字记》,明末清初作家嵇永仁撰写的《痴和尚街头说布袋》等,及当代台湾制作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布袋和尚》,题材皆源于此传说。2000年,奉化召开首次全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布袋和尚与弥勒文化》。2007年4月,奉化成立弥勒文化研究会,发动民间文学作者进一步搜集、整理、加工布袋和尚传说。2011年5月,《布袋和尚传说》被正式列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袋和尚传说的流传地区,在国内主要有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及港澳台地区,在国外有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及地区。主要流传有:身世来历、童年趣事、风物传说、抑恶扬善、解危济困、僧俗和谐、出家圆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