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2: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43
《西游记》当中能够体现出孙悟空特别喜欢卖弄。
在观音禅院这一章当中,取经团队来到了以观音菩萨命名的观音禅院,观音禅院的长老是一个活了300岁左右的老人妖,这个老和尚最喜欢的就是收藏袈裟,而且特别的傲慢。
孙悟空看到这样一个老和尚之后,就想把自家的袈裟拿出来让这个老人妖来看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袈裟。这时候唐僧所说的一番话就和当初是菩提祖师教训孙悟空的话一模一样。
所以有人误认为唐僧没有见过须菩提祖师,为什么知道是不是做事教训孙悟空的话。其实这件事恰恰说明孙悟空就是一个喜欢卖弄之人。
当初须菩提祖师就给孙悟空定性为生性不良,唐僧给孙悟空的定性是喜欢惹祸。所以两个人虽然说的话并不一样,但是给孙悟空的第一次都是特别准确。
许多人都怀疑须菩提祖师就是如来所幻化,当然我也持这种观点。金蝉子又是如来的二弟子,两个人有相同的思维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44
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听故事,那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西游记的小故事。
故事分为很多种有少儿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故事的载体也有不同,比如有图书,有音频和有现在很流行的影视,但是古人就没那么好运气的,因为古代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所以故事基本上只能靠嘴巴讲出来。
不过电视上说的故事和我们通常说的故事还是有差别的,因为一个故事有可能被分成好几个版本讲。就比如小编这次要讲的这个故事:唐僧见过菩提祖师?为何知道教训孙悟空的那番话?
在原著第十六回,唐僧收孙悟空为徒后,来到一个特殊的地方——观音禅院。这是西游中唯一以菩萨名字命名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奇葩的长老,这长老活了270岁,偏偏有个嗜好:喜欢袈裟!其实这也好理解,现在一些*和暴发户不是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爱好吗?比如有的喜欢小女孩,有的喜欢小男孩,有的喜欢养蛇,有的喜欢收藏毛发。总之,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唐僧和孙悟空住进院子里,他们第一句话就问:你们来自大唐,肯定带来了很多宝贝吧,亮出来让我们开开眼。
唐僧再三说,没有没有。
孙悟空不服气了,说我们也有宝贝,是一件袈裟。几名僧人加金池长老发出奸笑:孙子啊,要给我们比袈裟,你们太自不量力了。
唐僧说,你们的好你们的好,孙悟空却不听,非要拿出来展现一下。这个时候,唐僧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等等,这句话怎么那样耳熟呢?不错,菩提祖师曾讲过意思几乎一样的话!
在原著第二回,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有一天吃过午饭后,几位师兄弟要让孙悟空展示一下,孙悟空一时兴起,就说,你们随便出个题目吧。众人就说变棵松树,孙悟空摇身一变,就变了一棵一模一样的松树。众人拍手叫好。
哪知,这一举动却惊动了菩提祖师,他急匆匆地扯着一根拐杖就出来了,弄清原委后,这样批评孙悟空——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然后就撵孙悟空回家了。
我们仔细对比菩提祖师和唐僧的这番话,虽然指向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唐僧说他是个畏祸之人(意思其实说他惹祸精),菩提说他此去定生不良,可见,对孙悟空这种爱逞强的毛病看法完全一致!
要知道,有这种认识的人,都是久闯江湖的老司机,不然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菩提祖师和唐僧都很少去江湖,他们为何对孙悟空的认识高度一致?对这种人性的认识高度一致?
难怪有人说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如来幻化的,而唐僧又是如来二徒弟,他们肯定经常一起交流,所以有相同的认识一点不奇怪。
而小编则认为,菩提祖师未必是如来幻化的,菩提说的这番话和唐僧说的那些告诫语相同,其实都是作者本性的表现。原著作者肯定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所以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就把这种人生教训流露了出来。
其实这番话不仅对孙悟空有用,对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次有益的提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44
西游记中唐僧和菩提祖师校训孙悟空的话有几次都重合了很多人说有可能是之前唐僧与菩提祖师见过面。
但是路途遥远师徒四人都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了西天,交通如此不发达,也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由此之前见过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小。
从故事情节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菩提祖师和唐僧都是理佛之人。因此他们的思想与领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会非常高度的一致。那么对孙悟空有相同的训戒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西游记这本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醒市意义其中的故事情节都是由作者构造而出反映出现实社会的不良问题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那么前后的话出现高度的一致其实都是来自作者对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感悟做出的总结,把他贯穿与一些人物的身上,不断的从各个角色中展示出来,也就是在高度概括和展现他的思维和见解,反映作者对一些事物的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45
西游记讲的就是佛儒之争,佛道之争,最后佛赢了,三家合一家,菩提就是根本体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本身就是佛语,佛门讲的是,功德*方证菩提,菩提在佛语中就是证道的意思,佛门如何才算证道呢?成圣,所以菩提很可能是准提圣人,也有另一个说法的,比如说,西游记最后一集里,悟空去找菩提时,说的一句话,灵台方寸在哪里,指的是寻找的寻,须菩提又是谁?是心之所实现,奕可说是佛祖显化,可以说菩提可能是悟空寻道的心,但这个心是佛心,也可以说是如来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45
有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