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0:38
皮影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
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与剪纸似乎有着共同的来源。《汉书·外戚传》云:“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奇。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此作诗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记皮影条时,亦用武帝与李夫人之事,并接于其下云:“由是后有皮影……汉武以下无闻。”这里记录了一个方士使用法术,试图满足汉武帝思念故士的李夫人的要求的故事。方士所采用的法术的原理与现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很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的关于皮影的记载。但在汉代后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汉代以后,可能为方士之流所保存,“遂致秘而不彰”。直到宋代,有关皮影的记载才又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皮影已成为一种普及的艺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祖六姐,皮影。丁仪、瘦吉等,弄乔皮影……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人的制作,“元(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见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在人物的造型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耐得翁储《城记胜·瓦舍众伎》)演出的剧目多为社会上流行的话本、传说故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部》记:“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当时,“京师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皮影,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张来《明道杂志》)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载,当时著名的弄皮影者,已有22人之多,而且还建立了职业的班子。
元代的皮影虽不如宋代兴盛,但在民间极为盛行,并开始流传到国外。如波斯学者瑞士德·安定(RashidOddin,约1284~1318年)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世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明清两代,皮影在国内广为流传,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流派,演技亦有所提高。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元末明初诗人瞿佑看灯诗云:“南瓦新开皮影场,堂灯明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度(渡),犹把英雄说霸王。”由此可见,明代的皮影已演刀马人物了。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国皮影也在这一时期流传到爪哇、马来、暹逻、缅甸、日本等地。到18世纪,天主教的传教士又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
在清代流传的众多流派中,以河北的“滦州布影”最为有名。其他如黄河两岸的“驴皮影”,湖北、湖南的“影子戏”,广东的“纸影”,江浙的“皮囡囡”等,也都盛行一时。各大城市中皮影班云集。康熙时,礼亲王府还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专管皮影。皮影艺术已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历史的皮影艺术,至今仍在各地流行。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群众审美观念的影响,各地皮影在艺术表演上,唱腔及皮影雕刻艺术上,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风格。
皮影在陕西流传极广,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宦家和平民百姓家均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尤其是在民间流传的影箱,虽小却也行当齐全,一般都能凑出数十出戏来。这些戏箱中有不少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陕西的皮影有东、西、南三路之分。
皮影,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形体造型小巧,约十寸许,形制古朴,表现含蓄,刻工较精细,男性角色多为豹头深目,女性形象,极尽秀婉妖媚之致。西路皮影又叫弦板腔皮影,其形体较大,约十三寸许,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女性英俊大方。陕南皮影介乎二者之间,人物忠奸善恶易分,英妇少女有别,从其技法、设色上能够区分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及年龄。
北京皮影分东、西城两派。东城派系由河北滦县乐亭镇传人;西城派传说是明代由兰州传到河北涿州,后入北京。东派皮影人物小巧,先用羊皮后用驴皮,尺寸约为八寸左右,有连台本戏演出;西派皮影人物较大,约为东派的一倍,用牛皮刻成,操作亦较简单。至光绪时,东派“滦州影”大为发展,而西派“涿州影”日趋没落,成了“滦州影”的天下。当时最有名的班子有“三义班”、“三乐班”、“永乐班”、“玉顺和班”、“同乐班”、“裕顺班”、“荣顺班”、“德胜班”、“毓秀班”、“鸿庆班”等。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的脸谱。
在浙江,皮影又叫“羊皮戏”,是因为雕刻影人的材料多用羊皮为之。平时,除逢年节演出外,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也要演出羊皮戏。为祈求蚕桑生产获得好收成,
要演“蚕花戏”,多为吉庆内容。村中发现有偷盗行为,查获后要罚款,演“禁格戏”,剧目多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另外,求神拜佛,许愿要演“还愿戏”;造屋上梁要演“上梁戏”;各种名目的迎神赛会上要演“神戏”;小孩周岁要演“周岁戏”;结婚时要演“暖房戏”。羊皮戏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的五官、衣饰多用鲜艳的色彩画成,装饰性较强。过去,艺人们多用扁担挑着羊皮戏的道具,在农村中巡回演出。皮影艺人多是农民,既种田,又演戏,演出时供吃饭就行,收费极为低廉。羊皮戏的演出,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河北省的皮影分东、西两派,西派流传的区域为涿县、良乡、易县、涞水、定县、深县等地,现在已不多见。东派流传的区域,有滦县、乐亭、昌黎、蓟县、迂安、丰润、玉田、遵化等地,最兴盛的当数滦县。滦县即“滦州布影”的发祥地,据传兴于明初,然而最早的记载却只见于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滦州志》上。《滦州志》卷一记滦州风俗日:正月十五前后城市及乡村必演皮影,“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窗格,蒙以棉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鞹,作人物形。提而呈其影于外,戏者各肖其所提脚色以奏曲”。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日“乐亭调”。
此外,山西、山东、甘肃、四川、福建、广东、湖南等地民间均有皮影流传,结合着年节风俗进行演出,丰富着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