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7:4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07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而且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还专业学这篇课文,学习勾践那为了保护国家的大义,而自己低三下四的在吴国做着奴隶的生活,苟延残喘的活着,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兴复国家,保护自己的百姓。
当时吴国是大国,有着精兵强将,再加上越王勾践战略性的失误,导致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构建夫妇被送到吴国去当奴隶。吴国的大臣曾经向吴王夫差进言,说越王此人留不得,必须斩草除根,以备后患。但是被胜利蒙蔽心智的吴王根本就听不进去,自己已经打败了越王,成为了自己的俘虏,以后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了。
所以就没有听大臣的,把越王夫妇留下来当奴隶。可能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吧,让他当自己的奴隶比打败他让自己心里更开心。越王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隶,这期间,越王勾践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他表面上服从吴王,其实暗地里不敢懈怠自己,暗自练兵。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兴复国家。
在吴国期间,越王为了时刻保持警惕 ,怕自己消磨了意志,而忘记了自己兴复国家的决心。所以就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前先尝尝苦胆,让自己时刻记得所受的苦。他还把被子去掉,换成草席,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意志。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后来慢慢这个成语流传到现在,成了励志人的一种意志,很多人都用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07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了争夺地域霸权,彼此征战数十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中,越王勾践在经历惨败之后,通过“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励自己,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耐力终于东山再起,反败为胜,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同时也留下了“卧薪尝胆”这个流传千古的帝王奋发图强的典故。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卧薪尝胆”,现今却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沙记》中,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清初,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也明确指出了“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正是这些作品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但是这些都是文艺作品,不是信史,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左传》和《国语》作为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这两本史籍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是可靠的信史,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勾践确实曾有“尝胆”的行为。但关于“卧薪”,司马迁并没有更为细致的描述。是越王勾践根本没有过“卧薪”之举,还是后人对史书的记载理解有误?司马迁记载的“苦身”是否和今天认为的“卧薪”多少有些许相关呢?
东汉时期《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根据清代马瑞辰解释说是“蓼薪”,即苦菜。勾践为了报仇,冥思苦虑,日夜操劳,眼睛疲倦之时便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继续奋发图强。“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这样理解似乎也比较在理一些。由此可推,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柴火上睡觉,是误解了前人记载,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
其实,研究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有卧薪尝胆之举,还原历史真貌不是最要紧的,毕竟不管此事件是真是假,它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个故事背后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精华所在。
越王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促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平吴,北上渡淮,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07
越王勾践被吴国软禁之后,他就睡在草棚子里,每天*着苦胆,下决心要报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08
一直牢记灭国之仇不忘记,卧薪尝胆后来复仇成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20:09
卧薪尝胆也就是说他过得非常辛苦,以后并没有忘记那一种痛苦,一直想要寻机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