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5:23
布华顿{英国普利斯艺术学院院长} 时间:2012
在周松{1982年生}的作品里,超写实技巧在《脏花》系列作品中发挥了令人惊悚的效果,在接下来的《化蝶》系列{2007-2010年}中也是。每一幅作品都使人联想到国画里花,树和蝴蝶主题的传统比喻,用高度写实的手法绘制了横流的鱼内脏,鲜血好肢体。这是一种狡猾的,讥讽的“肮脏写实主义”,在中文里,“脏”既表示“肮脏的”,也表示“内脏{心脏,肝脏,肾脏,肺和脾}”。在他2006年的《兵·泣》系列中,一把**或AK-47冲锋*的轮廓,里面装满了鱼内脏和五花八门的器官---- 用令人惊叹的细节刻画的武器里溢出的内脏和血红的肠道,既吸引人又令人惊奇。
周松这种把玩颜色好质感的方式在中国绘画里很新颖,也很一特色。他对照相写实主义和静物超出寻常的部分提出疑问,详细描述了绘画中“持续时间”的元素。正如霍克尼指出的那样,在布鲁诺·沃尔海姆的精彩记录片中,“照片画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处在同一个时间点”,而绘画的需要时间,在那段持续的时间里,画家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相遇时,手上,心中,眼中都发生了些别的事情。他在2011年的《一颗红心》系列描绘了一个优美的,可口的,诱人的草莓的形象。这颗草莓,或被放大,或被咬过,或被掰开,或在渗水,但构图都很细致----写实主义是一种高超技巧。周松对这一系列照片的表现干扰了我们对物体的看法,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作者在玩弄观众对绘画写实主义的视觉理解能力。
黄笃评论
黄笃 发布时间: 2009
周松的绘画总是给人以惊悚之感,这是因为他以无拘无束的空间创意与精准而细腻的视觉表现,创造出梦境与现实、美丽与暴力相交错的形式,不断吸引着观者的目光要探问个究竟。事实上,周松的绘画在形式上具有超现实的美感,而在精神上又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性,似乎每一幅作品都是通过对物象隐含的矛盾和对立的解析来透视世俗世界的本质。
作为一位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在不断建构个性化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周松始终保持着清醒而独立的思考,既不死守已有的图式,也不放弃进一步塑造自我形象,而是直取非常鲜明的绘画意象,确立了新的超具象语言的续接。
后超现实主义油画的杰出典范
——周松近作肖像油画解析
黄丹麾
所谓超现实就是非现实的表达,超现实是形成想象力与陌生化的必要手段。超现实艺术要求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现实世界,它以主观化、非客观方式来表达、描述对象。超现实主义摒弃现实的、再现性的因素,追求一种想象本质。这种经过主观过滤和主体加工后的想象模式既蕴含着亚理性和准智性的意念,也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悟性等艺术形式。它在看似荒唐或不合理的主观设置中反叛着现实对艺术的制约,从而走向了率性而为的主观宣泄。
所谓艺术就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消解,其目的就是摧毁审美反映论与艺术的相似率,拉大艺术与现实的距离感,只有这样艺术才会不等同于现实的客观存在,走出“形似”的羁绊,获得最大的自由精神。
超现实主义艺术抛弃或消解了理性逻辑、科学态度与现实原则,它以曲折、隐晦的语言方式诉诸人类的情感世界。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绘画的语言形式符号通过艺术家的精心排列、组合,生成了隐喻意义。这些语言符号旨在解释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拟的张力关系。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联觉、想象、虚构、灵感、顿悟等主体心理因素,将画面的形式因素、语言符号虚理入情化,正是由于精神张力的不停释放、漂移和播撒,使超现实主义艺术形成了特有的朦胧、含混的艺术效果。
由于反现实的内在需要使超现实主义艺术处于一种非平衡、非静态的动势结构。它不求清晰、稳定和准确的造型、色彩和肌理、质感、空间,而是以想象为手段,超越理性与知性的羁绊而走向心灵的自由迸发,这就*了美感受制于客观对象的庸俗社会学,最大限度地张扬了符合艺术家内在心灵需要的审美形式。
超现实主义艺术在反抗、否定现实的过程中,超越了实用、功力,使现实与非现实得到新的调和,进而建立了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新联系——诗意综合。由于现实是理性的、实用的,而艺术是感性的、审美的,所以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反叛与消解,在这一审美活动中被现实挤压的非自由复归于自由存在,获得了彻底的人性解放。
21世纪以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使超现实主义艺术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倾向,由超现实主义走向了后超现实主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变化:
其一,21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由“深度空间”走向了“无深度的平面”,它不再追求终极关怀,由线性思维模式走向多元思维模式,它更关注艺术的当下状态与过程,由“远距离”、泛理性走向了“近视点”和新感性。
其二,高科技与信息的爆炸、媒介空间的泛滥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世界的真实性与稳定性,艺术家不再关注社会的整体性,常常强化了生活的破碎性与断裂感,“去中心化”、“边缘性”、“跨界性”更成为艺术家们所乐于使用的艺术方法。
其三,后现代的贫民化、大众性使得艺术的所谓神秘与高雅荡然无存,在这种文化态势下艺术家无论是在艺术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开始淡化使命感与责任心,逐步卸掉了艺术的载道重负与道德包袱,艺术变成了视觉消费、视觉快餐。
其四,受后现代主义“反美学”思想影响,艺术家也开始强调“反艺术”,常常消解了艺术的唯美性与精致感,往往以非现实的、夸张的、变形的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准理性”、“亚文化”、“泛审美”使艺术走向了*、模糊、无序和泛化。
正是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下,周松的肖像油画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姗姗》这幅作品是画家以自己的夫人为模特创作的肖像画,人物造型精细而*真,从中可见作者高超的写实功力与再现能力,但是画家也没有完全按照古典写实手法予以描绘人物肖像,有些地方扬弃了焦点透视方法而有意采用平面化手法,将平涂法与焦点透视法进行了嫁接与综合,这就超越了传统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理念,从而具备了后超现实主义特征。该作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和心理活动,将人物那种沉静、略带忧郁、欲言又止的多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显示出深厚的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卓越本领。
《白日梦——2012》以后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一位青年女性肖像,它以局部特写的形式展示青年女性的头部,与罗中立的《父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看似躺在气垫床上,又似乎是背靠气垫床,这种构图本身就不合常理,而人物上方远景中的三辆汽车、树木以及升腾的烈焰等场景看似有人物毫不相干,实则藕断丝连,仿佛人物的脑海所闪现的就是如此的“白日梦”。这种戏剧化的人物与布景设置带有极强的主观性,虽出意表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即“反生活常理而合乎艺术之道”,表现出一种矛盾、含混的美学意蕴,进而以非常态的梦幻形象超越了现实的束缚,突破了合乎逻辑与实体世界的艺术观,尝试将非理性、反逻辑的艺术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糅合,以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非真实情景。在艺术中,真理或逻辑总是被无*地拖延“出场”,真实总是由一个能指飘移到另一个能指,所指永远也不会“出场”。正是这种虚化逻辑与理性的非凡想象创造出现实格格不入的奇异怪诞情景,使周松的肖像油画作品形成“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模糊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