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54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需要敢于直言的忠臣。不过有时候大臣太过耿直,也并非什么好事,要是遇到宋仁宗这样的皇帝,可能倒没有什么,可要是遇到脾气大点的皇帝,那可就危险了。
就好比今天要说的这位,此人忠明抗清,是明末时期一位民族英雄。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却不怎么待见他,甚至说他“欺世”。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反而赞他是“完人”。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此人就是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黄道周。天启二年,38岁的黄道周中进士,在这一朝先后任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黄道周的老师是袁可立,为万历年间的言官。袁可立曾因为直言进谏,被万历连降*,可他仍然坚持继续进谏,最后被罢官。袁可立对黄道周一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后者也成为一名刚直不屈的谏臣。
崇祯三年,黄道周第一次顶撞了崇祯帝。事情是这样的,崇祯开始追究袁崇焕案,由于原大学士钱龙锡曾举荐过袁崇焕,所以受到牵连。当时满朝文武没一个敢为钱龙锡辩护,唯有黄道周连上三道奏疏,替钱龙锡说话。
他更是在奏疏中,直接指出崇祯的过失,说他杀了多位阁臣,白白损害了国家。崇祯帝大怒,最后将黄道周贬为平民,不过却饶了钱龙锡一命。直到崇祯九年,黄道周才再次被启用。
崇祯没有想到,过了这几年,黄道周的脾气是一点都没改,言辞还是像从前一样犀利。有一次,黄道周上书*杨嗣昌,斥责杨嗣昌私下与清廷议和。崇祯随即召开会议,让黄道周与杨嗣昌二人当众辩论。
黄道周可不管皇帝是否在场,他和杨嗣昌争辩的时候毫不退让,“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
杨嗣昌是崇祯帝的宠臣,见他说不过黄道周,崇祯就站出来袒护,呵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换做是其他人,这时候恐怕早就闭嘴了,可黄道周却高声争辩道:“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面谀为忠耶?”
意思是我敢直言进谏,却被看作是奸佞,那么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的人,难道就是忠臣了吗?不仅如此,黄道周更是直言崇祯:“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
崇祯好歹是皇帝,被一位大臣这样当众指责,自然很没面子。最后这场辩论赛,就以黄道周被贬六级而收场。
后来江西巡抚解学龙替黄道周说好话,建议崇祯召黄道周为辅臣,崇祯听后大怒,将解学龙和黄道周都抓了起来。崇祯说此二人欺世盗名,理应当斩。好在群臣力谏,加上黄道周在民间口碑极好,最后崇祯才免去死罪,改为廷杖八十,充军广西。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去世,此时崇祯才发现,原来当初黄道周才是正确的,于是将其召回,官复原职。只不过此时的黄道周,已经对朝廷失去信心,所以就称病辞官,回到了老家福建漳浦。
之后明朝灭亡,南明政权建立,黄道周在弘光朝担任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弘光政权灭亡后,黄道周与郑芝龙拥立朱聿键即位,即隆武帝。隆武帝封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
可是郑芝龙拥兵自重,无意进取,黄道周见状,便自己带领一支军队抗清,结果不幸被俘。清廷派洪承畴来劝降,黄道周写下一副对联回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此对联是将坚持抗清,最后为明朝就义的史可法,与背主叛国,沦为满清走狗的洪承畴作对比。洪承畴听后又羞又愧,不敢继续劝降黄道周,便向清廷请旨,希望免其一死,但遭到拒绝。
顺治三年三月五日,黄道周被杀。在临刑之前,他撕裂自己的衣服,咬破手指,留下一封血书给家人,上面写道:“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当他就义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了“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字。
黄道周一生忠义,却因为敢于直言,遭到崇祯的打压。实际上他的忠诚正义,令无数人所动容,甚至包括清朝的皇帝,乾隆皇帝就曾高度称赞他:“不愧一代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