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0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54
当时毛文龙取得了皮岛,但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55
我认为是的。正是袁崇焕对毛文龙驻扎的皮岛上的百姓见死不救,暴露了袁崇焕的本质。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55
是的。因为这个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被清军所占领,袁崇焕根本没有任何胜利而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56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士,家境富裕,其父本是商人,后来觉得还是当官更有前途,于是花钱买了个监生的身份,算是转换了门第,但不等再买官他就死了。毛文龙依附舅家沈氏。
沈氏是杭州的名门望族,也曾按照儒家正统教育给毛文龙开蒙,但他从小就不喜欢四书五经,喜欢军书兵法,从小想当大将军。
正好毛文龙有个叔叔毛得春在辽东当百户,还过继了他为嗣子,他便去投奔新父亲了,从此步入军旅,凭军功一路往上升迁。而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辉煌,则是镇江大捷。
当时毛文龙任职都司,奉命援助被后金攻击的朝鲜,回来发现辽东已失陷,他便从海路逃回,后率领一百多人夜袭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取得胜利,史上称为“镇江大捷”。
一百来人的队伍,肯定不见得能斩获多少,但这是明朝与后金爆发战争后第一次收回失地,意义重大。毛文龙之名由此进入朝廷*的耳中。
毛文龙很会做人,抱上了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大腿,后来明朝*准备在皮岛设置东江镇,毛文龙凭着军功,再加上王化贞的举荐,顺利出任了总兵官,几年后官职加到了左都督,成为一方实权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皮岛在哪儿?明朝为什么要在那里驻军?
翻看地图,皮岛在现在的朝鲜椴岛一带,又叫东江,在登、莱沿岸的大海中,面积很小,仅有八十里,北岸与后金的地界只相隔七八十里的海面,东北海属于朝鲜,处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明朝*在此驻军,是因为后金没有海上武装,无法清剿皮岛。因而可以将皮岛建设为“敌后根据地”,这就如同安了颗钉子在敌人的大后方,希望有一天能以此为基础收复辽东。
此后,孤悬海中的皮岛就成了明朝与朝鲜的一个中转地,不愿投降后金的辽东民众也纷纷逃过来,这儿简直如同战火中的世外桃源,十分祥和。
皮岛屯军的意义,在于对后金的军事牵制作用十分明显。
如何牵制呢?方式很简单,打游击。只要后金一出兵,皮岛驻军就渡海杀到后金的地盘,厮杀一番再跑回岛上,后金士兵只能望海兴叹,毫无办法。但这有个问题,要是后金留了足够的军队驻扎本部,再想游击就有困难了。
所以如果纯从军事对抗上来看,皮岛对后金的威胁并不大,只要后金不倾巢而出,皮岛就不敢主动攻击后金。
但牵制作用是有的,皇太极曾说过,只要有毛文龙在,他就不敢出远门,否则留守的妇孺不保。不过说是这么说,也没看他真怕了毛文龙,该出征还出征。
而毛文龙本人,后期安于岛上的安逸,享受“土皇帝”的生活,不怎么出兵打后金了。军需倒是要得勤,一次又一次跟朝廷要钱要粮。大家都知道,明朝晚期穷,缺饷缺粮都成了常态,但毛文龙的供应相对来说是比较足的。
为何如此好运?一方面是因为朝廷重视皮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个坚定的支持者袁可立,是登莱巡抚,帮了他很多次,曾上疏朝廷“预筹毛帅之接济”。言下之意是别的先不管,先准备好毛文龙这边的。
袁可立会这么帮毛文龙,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有大局观。可惜毛文龙不是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在袁可立的支持下,他日益骄横,虚报军功,为人又缺少谋略,小辫子一抓一大把,被人*。
朝廷责备袁可立一直护着毛文龙,命他核查毛文龙的军功和军饷,毛文龙说不清楚,竟对袁可立怀恨在心。袁可立两头受气,苦不堪言,他的政敌利用了这件事恶意攻击,最终导致他下台。
然后毛文龙要军需就没那么方便了,但他不急,因为另有发财之路。只要不打仗,就在岛上开展贸易活动,例如招揽商贾、倒卖人参、布匹等等。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后,急于构建由他一手统管的辽东军务,像毛文龙这样不受控制的将领,是他首要处置的对象,于是设计拿下了毛文龙果断处斩。
毛文龙的被斩,引发了极坏的连锁效应,危害最直接的就是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继投向了皇太极,而且还带去了明军的“黑科技”——红衣大炮!从此,八旗军在所向披靡的野战外,又具备了无坚不摧的攻坚能力。
毛文龙之死,等于是拔除了八旗进军中原的最后一个后顾之忧!此前,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人的经营下,后金已经相继平定了漠南蒙古、李氏朝鲜,只剩下一个皮岛没办法登陆作战。
袁崇焕的失误,在于缺乏足够的“统一战线”心胸,因为毛文龙再怎么样也是自己人,也是给后金制造麻烦的人,留着地理位置突出的皮岛,多多少少都能让出远门的八旗军有所顾忌。
事实上,毛文龙死后,除山海关宁远防线以外的辽东地区,很快就成了后金的“铁板一块”,于是就有了皇太极绕道蒙古,围着北京城转圈圈的大迂回作战。结果导致崇祯震怒,成了压死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