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9 14:41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16:10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17:28
随便给你列几个吧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19:03
完璧归赵、纸上谈兵、闻鸡起舞、指鹿为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20:54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非常多,我听过 惠天有声故事网的上万个成语故事,其中非常多的都是源自历史故事,如尧舜禅位、大禹治水、助纣为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23:02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1:27
卧薪尝胆
刻舟求剑
四面楚歌
终南捷径
走马观花
锦囊妙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4:08
曾子杀猪》
沐运傲世之子互人之关乚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三顾茅庐、望梅止渴、抛砖引玉、指鹿为马、闻鸡起舞等。1. 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指汉末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事业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先帝...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 杞人忧天:故事出自《史记·郑袖传》,杞国有一位名叫郑袖的人,他非常忧心忡忡地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被人戏称为“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形容人多虑胆小,担心无谓的事情。2. 纸上谈兵:源自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斧斤》:“纸上学来,实际上谈”,意指只读书、听课、谈论...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其解释:一、草船借箭 成语解释:源自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之间的一场经典战役故事。周瑜巧妙地使用草船诱导敌人箭雨,使诸葛亮的蜀军获取了大量箭矢物资。寓意:通过智谋与策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此成语也用于形容富有计谋的人利用敌人势力为己所用。二、...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 如火如荼:这个成语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2.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比喻把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3.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孙膑采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凿壁借光,围魏救赵,霸王别姬,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滥竽充数,封狼居胥,纸上谈兵,焚书坑儒,牝鸡司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南辕北辙等,这些都是历史故事延伸下来的成语或者四个字词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围魏救赵、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1、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军事策略,或喻指采取巧妙的手段使他人互相残杀。2、背水一战:...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
三年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
四字成语的出自历史故事
1. 战国时期,成语“完璧归赵”出自蔺相如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围魏救赵的故事中,孙膑利用计谋,使魏国军队撤退,赵国因此得以解围。退避三舍则源于重耳的故事,他为了避免与晋国内乱,逃亡至楚国,楚王问他将来如何报答,他承诺如能回国为君,将让楚国军队“退避...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