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傅雷,我为你做了什么?(要自己写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6: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2:50
这些是我搜到得资料,自己整理自己动笔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来自:作文大全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向傅雷一样做父亲
----读《傅雷家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妻子朱梅馥是一位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温厚善良,端庄贤淑的女性。傅雷夫妇是父母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培养出的两个孩子,长子傅聪是著名钢琴大师,次子傅敏是中学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家书》是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于54—66年间写给儿子的家信摘编。虽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今天读起来还如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觉醒的父性”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
打开《傅雷家书》,没有跌宕起伏的诱人情节,没有华丽璀璨的词句,在真诚、温情、细腻的语言中,一位严师的谆谆话语如清冽的甘霖浸润儿子的心田,一位慈父的饱含深情的懊悔、自责、遗憾、赎罪的形象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觉醒的父性”源于五三年正月发生的一件事:父子俩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一事争论激烈。儿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武断的父亲认为儿子太狂妄了,于是勃然大怒,动用了“家法”,高高的举起了手掌!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倔强的儿子逆反心理战胜了理智,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的友人家”一个多月。后因儿子的姑爷爷去世,父亲才让弟弟接回哥哥。这件事情让父亲“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人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但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打骂以后伴随的就是无限的悔恨。傅雷写到,不,简直是忏悔道:“孩子,我*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种不安的心情,对父亲来说简直是煎熬! “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会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感慨的写道。
“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
一本《傅雷家书》,不仅展示的是一位好父亲,还展示的是一位把艺术与人生的尊严看得至高无上的严肃纯粹的灵魂。
父亲对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家书中大到事业艺术,小到吃穿用度,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儿子的要求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他在信中写道:“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几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以身作则的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近乎刻薄。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临别赠言:“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儿子出国前让他记住三个原则的话:“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50年时光飞逝,傅聪正是朝着父亲的意愿一路走来:傅聪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聘于国际音乐舞台五十年,获“钢琴诗人”、“中国的萧邦”等美名,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晚年的傅聪曾多次回国演出,把艺术献给祖国。
做儿子的“舵工”“手杖”
一本家书,写满父爱。傅雷毫不掩饰写家书的目的,“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是“想激出孩子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是“借通信训练孩子的文笔尤其是思想”;是“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孩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做儿子的“舵工”“忠实的手杖”;把儿子“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看《傅雷家书》,我知道了什么是细致入微,什么叫无微不至:
谈生活,不厌其烦,儿子远隔万里,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好似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殷切地注视,反复的叮咛,设身处地预想路途会遇到的种种可能,还替儿子设计好“预案”:“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身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读罢此言,哪一个读者不为之动容?
谈恋爱观,如多年好友:“感情激动时期不仅会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对方,自己也会无意识的只表现好的方面,把缺点隐藏起来,保持冷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至于为了谈恋爱而荒废正业,或是影响功课,或是浪费时间,或是损害健康,或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波折时扰乱心情。”“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除了优缺点,俩人性格脾气是相投也是重要因素,刚柔,软硬的差别要能相互适应调剂。”“对终生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要太苛刻。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温厚,开阔的胸襟。”……
谈学习,细致入微:“当然,艺术家也不能没有懒洋洋的耽于幻想的时间,可不能太多;否则成了习惯就浪费光阴了。没有音乐会的期间也该有个计划,哪几天执行朋友,哪几天听音乐会,哪几天照常练琴,哪几天读哪一本书。一朝有了安排,就不至于因为无目的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烦躁了。”“聪:为你参考起见,我特意从一本专论莫扎特的书里译出一段给你。另外还有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来不及译。不知你什么时候学莫扎特?萧邦在写作的鉴赏力方面,极注意而且极感染莫扎特的风格。刚弹完萧邦,接着研究莫扎特,我觉得精神血缘上比较相近。不妨和杰老师商量一下。你是否在贝多芬第四弹好以后,接着上手莫扎特?等你快要动手时,先期来信,我再寄罗曼·罗兰的文字给你。”
对儿子的生活,父亲也进行有益引导,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甚至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经常给儿子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我们才真切地感到,傅雷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严谨、认真的精神。
“谈艺术,谆谆告诫:“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理由坐井观天的危险。”“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这是至理名言。融会贯通才能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领悟作品,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领会艺术的精髓。“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是父子,也是朋友
傅雷悟通了,他晚年虽然因*运动饱受折磨,但在父子关系上是幸福的,是父子,也是朋友。“一个好父亲胜过百个教师”。老摩根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话语令傅雷感动,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告诉儿子:“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大家的胸怀。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傅雷早年也不懂,一味严格要求儿子,多了父亲的威严,少了朋友的平等。如傅雷所说“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我们很多家长忽视同孩子的关系,养儿(女)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有些家长信奉“棒槌底下出孝子”,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大人也在忧愤烦恼中度过。
很多男人做了父亲并非合格,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不合格。他们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把家务和孩子统统交给了母亲。其实这是一种“渎职”。目前,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女教师占“统治“地位,这不利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正常发展。学学傅雷,现在媒体交流广泛,并非只有书信一种交流形式了。我们的父亲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交谈,哪怕“话不投机”也好,交流总比不交流好,对话总比对抗强。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都交给妈妈了。
一本《傅雷家书》,是教我们做父亲的好教材,想做好父亲,那就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吧。
从教育方面入手,写你向他学习,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可以参考上面的资料,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2:50
当春风送来温馨的黎明,
当春雨送来晶莹的甘露,
金丝雀问小草:
“你为(大地)母亲做了什么?”
小草答到:
“母亲用温暖的胸膛保护我,
我用碧绿的叶子点缀母亲。”
金丝雀吹着口哨飞走了。
当海浪掀起朵朵浪花,
当海潮迎来缱绻的夏日,
海鸥问小鱼儿:
“你为(海洋)母亲做了什么?”
小鱼儿答到:
“母亲用圣水养育我,
我用我脆弱的身体充实母亲。”
海鸥也微笑着飞走了。
当秋风送来金黄的季节,
当大雁飞往衡阳的途中,
老师问我:
“你为(你的)母亲做了什么?”
“我为母亲做了什么?”
我沉默了。
老师也沉默了。
当母亲用心疼的目光看着我瘦弱的脸庞,
当母亲把煮熟的鸡蛋塞进我的口袋,
当母亲的泪水溅湿离别的早晨,
我问自己:
“我为母亲做了什么?”
当母亲把粗茶淡饭吃成山珍海味,
当母亲把土布衣裳穿的像新装,
当母亲在日夜操劳中平添了许多皱纹,
我问自己:
“我到底为我的母亲做了什么?”
从呱呱落地到亭亭玉立,
我曾说过一声:
“‘母亲,我爱你’吗?”
曾经为你的付出而流泪吗?
难道你的孩儿就应该用眉头
来回答你的一声声叮咛?
难道你的孩儿就应该用懈怠
来回报你的夜夜企盼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是,亲爱的母亲啊,
请放慢你匆忙的脚步,
听远方的孩儿一言:
你的孩儿已经长大,
虽然我不能还你以青春,
但我真诚的祝福你健康长寿;
虽然我不能让所有的人
都知道你的勤劳善良,
但我还是会尽我所能把你的爱
告诉身边所有的人;
虽然我不能给你带来至高的荣誉,
但我会把我的人格,我的理想,
我的健康融进你最伟大的爱里。
母亲,我最敬爱的母亲!
你的孩儿,爱你!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