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1: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6:00
沁园春雪停顿节奏划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
*(当代)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整词分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领导*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有了新的转机。*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赏析
*诗词是中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6:00
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