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关于孝的思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3:4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6:26
“忠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在许多人看来,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干。然而,在道教发源地青城天师洞,一块“忠孝神仙”的金字巨匾,堂而皇之地悬挂门庭。在道教众多的教派,尚有以忠孝为本的净明忠孝宗。于是,当我们认真审视道教的教理教义时,便发现儒家的伦理道德早已深浸入道教的思想学说之中。正因为如此,要学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仙,这已成为道教界的一个共识。这里,就道教的孝道思想做一探索。
考察道教孝道思想的来源,无疑来自儒家。儒家继承西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其中即包括对孝道的肯定与发扬。“孝”的思想,其产生约当于西周时期。从金文及《周书》和《诗经》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已有大量关于“孝”的内容,表明“孝”的伦理观念已经形成。《说文解字》日:“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明“孝”乃是一种家庭伦理,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规范作用,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为人们自觉力行。
中国古代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在中国这样的宗法制社会中,其伦理的核心就是忠孝人伦,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以忠孝为本的思想上面。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治国必先齐家,因此将忠孝说成“为仁之本”是合乎逻辑的。
从历史角度上看,孝道是在个体家庭出现以后,作为家庭内部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世的上辈的敬爱、服从和赡养,二是对于已故上辈和先祖的敬仰和追念。应当说,这个伦理概念主要是针对现实的世俗生活。但是,在其发展意义上,却远不止于此。其中的第二个方面,即对于已死之先辈的“追孝”态度和方式,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显然,也正是这点首先沟通了儒家与道教的内在交流,这对于道教神学与伦理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宗教”一词本身,就同祖先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以先辈为伦理范型,昭示于人,要求人们循蹈其迹。
然而,两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毕竟有较大的差异。在解决“仙道”与“人道”内在的矛盾时,就必须以某种价值观为基础。对此,道教所提出的调和方法,就是要求慕道修仙之人,首先必须履行社会共同的“人道”价值。《无上秘要》卷l5说:“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先当“仁爱慈孝,恭奉尊长,敬承二亲”。《洞玄安志经》亦说:“夫学道之为人也,先孝于所亲,忠于所君,悯于所使,善于所友,信而可复,谏恶扬善,无彼无此,吾我之私,不违外教,能事人道也;次绝酒肉、声色、嫉妒、杀害、奢贪、骄恣也;次断五辛伤生滋味之肴也;次令想念兼心睹清虚也;次服食休粮,奉持大戒,坚质勤志;导引胎息,吐纳和液,修建功德。”如此则仙道可成。这样一来,就将儒家忠孝仁信的思想与道教养生修仙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融合起来。
应该看到,道教自创建之始,便开始吸收儒家的忠孝观。《太平经》就劝人们遵守忠君孝亲,认为最大的罪过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为治之。”对父母应尽孝,对君王则应尽忠:“为帝王生出慈孝之臣也。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葛洪认为只求金丹而不修道德,长生不死仍是办不到的,所以他反复强调了行善立功是成仙的一种前提和保证。
《抱朴子内篇·对俗》说:“立功德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这就明白指出,为道者必须先立功德和善行,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照儒家忠孝仁义的原则来立身处世。
其后,在众多的道经书中都一致强调孝道对修仙者的重要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凡修道之人,“其能壮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大道玉清经》卷一则直接糅合儒家道德说教,并假元始天尊之口训日:“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而那些“不孝父母师长者,死入地狱,万劫不出。纵l-I=人中’.…一受人凌刺,常居卑贱。”于是,儒家的道德说教作为正面引导,道教的地狱苦难则作为反面的恐吓威慑力量,在道教伦理内协同发挥作用。
《太上洞玄灵宝智能罪根上品大戒经》更大量包容儒家道德说教,提出:“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人弟子言,则恭于礼;与人奴婢言,则慎于事。”这种说教,可以说是包容了社会人伦各个方面,较之儒家经典的有关论述,并不逊色。
实际上,西汉之际的道家已经开始援引儒家以正人心。如《道学传》载西汉道家学者成都人严遵,“修道自保。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与人弟言,依于顺;各因其发,导之以善。蜀中化之,从其言者过半也。”北魏寇谦之则在《老君音诵戒经》中,假太上老君之口,针对当世之道德堕落说:“我今以世人作恶者多,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运数应然,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其中所体现的伦理观与儒家忠孝等观念在内涵上并无二致。
然而,道教对孝道的理解并未停留在一般做人必备的精神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导致自我价值的上升,取得其自主命运的能力,从而在追求神仙理想的过程中终得*。对此,《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说:“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烁;孝悌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悌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造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也。”这里将“忠孝”视为“道”的根本,只有讲忠孝才能“立本”,大力强调忠孝的社会作用。
经中说:“忠孝备而可以成本,可以立功,立功之道无阳福,无阴骘,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所以上合于三元,下合于万物也。下士呼符水治药饵已人之一疾,救人之一病而谓之功?非功也,此道家之事方便法门耳。吾之忠孝净明者,以之为相举天下之民齐于寿,措四海而归太平,使君上安民自阜,万物莫不自然。以之将三军之众而神于不战以屈人之兵,则吾之兵常胜之兵也。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尽变以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尽变以为孝,其功可胜计哉!”从而将“忠孝”从个人修养扩展到社会实践方面。
在后来道教的善书中,即反复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劝世归真》日:“人生在世,莫忘忠孝二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乃万古不易之理也。吾劝世人,或为忠臣,或为孝子,则不愧为人矣。”《太上感应篇集注》亦说:“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证佛,亦何尝不根基于此。”
道教善书不仅要求人们禁绝恶行,更强调入不要生恶念;不仅提倡外在的善行,也让人们发善心,把外在的道德神圣化。如《劝世归真》中文昌帝君专门开出了“治人心病良方”,以救治世人:“忠直一块,孝顺十分,仁义广用,信行全要,道理三分,阴骘多加;好肝肠一条,慈悲心二片,温柔四两,仔细十分,公道全用,和气一团,小心一个,忍耐十分,恩惠多施,方便不拘多少,安分一钱,老实一个。以上十八味药,宽心锅内炒,不要焦,去火性,平等盆内研碎,三思罗兜筛过,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不拘时服用,和气汤送下。切忌背理、两头蛇、暗中箭、笑里刀、:内毒、平地风波。只此六件,务须要勤戒。人若难寻此药材,汝心桥下tt:家开,不用银钱拿去买,回心铺内觅将来。此方专治男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敬,亵渎天地圣贤,明瞒暗骗,害众成家,利己损人,刁唆词讼,妄捏是非,逞凶横行,欺贫陷富等症。依方修合,可以延年益寿、灭罪消灾、一生安稳,永保百世其昌。”
在这里,道教的社会伦理规范同儒家伦理思想,几无可分。而且道教这种道德说教比之儒家伦理,似乎具有更为强大的作用力。因为道教把儒家所要求人们做到的规范,化为宗教信仰的构成因素,成为信仰者获得神灵佑助的前提。总之,欲行无为,先行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这就是道教神学伦理与社会伦理相协调所得出的结论。道教正是以此为基础,来对待和处理宗教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来引导它的信仰者争取在自然和社会命运面前的主体地位。
公务员之家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时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当然,因为免费和开源,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专属于个人的原创文章,请点击以上链接获得专业文秘写作服务,点击以下图标可以分享到你自己空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6:27
楼上的观点我不赞同。道德经中讲的“六亲不和有孝慈”并不是意在强调要用孝道来约束人,虽然道德经有多种译本,但是没有人这么理解的。你没有搞清楚道家的真实意思。道家讲这句话意思是说“孝慈”这种事情是在六亲不和的情况下,才有提的必要,意思在强调人的自觉性不够,未能做到该做的事情。我这不是瞎说,我是研究老子的,可能我说的你觉得不权威,但是相关文章或者说解读可以参考哲学大家任继愈的,也可看台湾哲学家傅佩荣的,我推荐傅佩荣,讲的最为深入。
啰嗦完了,我来讲讲道家认为的孝道。道家认为,其实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本应该做的事,而不需要特别强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6:27
道德经中讲的“六亲不和有孝慈”并不是意在强调要用孝道来约束人,虽然道德经有多种译本,但是没有人这么理解的。你没有搞清楚道家的真实意思。道家讲这句话意思是说“孝慈”这种事情是在六亲不和的情况下,才有提的必要,意思在强调人的自觉性不够,未能做到该做的事情。我这不是瞎说,我是研究老子的,可能我说的你觉得不权威,但是相关文章或者说解读可以参考哲学大家任继愈的,也可看台湾哲学家傅佩荣的,我推荐傅佩荣,讲的最为深入。
啰嗦完了,我来讲讲道家认为的孝道。道家认为,其实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本应该做的事,而不需要特别强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6:28
道家关于孝道和儒家一样,其实道教很多戒律都是儒生立的。
古道家,就如道德经中所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认为家庭和顺是自然天道,专门需要孝道来约束,就是入了邪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6:29
道家孝道的承顺天道思想
谈论道家的孝道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有着大量的文字记载可以证明,道家思想具有亲自然、远人伦、与亲情决裂的特征。例如秦失吊老聃、庄周鼓盆而歌、子桑户死、阮籍母丧,等等。因此,如果以儒家孝道伦理的角度来看,道家应该是反孝道的。
探讨道家的“孝道”,首先就应该对道家主张的“玄牝”思想进行一定的了解。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认为“大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大道所生,都是自然规律的产物。因此,大道自然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才是根本上的亲子关系;而通常意义上的父母,不过是物与物之间平等的手足关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这种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表述去理解和认识。
基于上述思想,道家同样具有孝道的观念,而与儒家把通常意义上的父母作为尽孝对象不同的是,道家则把孕育造化万物并掌握万物生杀大权的“大道”作为尽孝的对象。道家认为,对天父地母最大的孝道,就是应该顺变节哀,以承顺的态度安然去面对生死,这就是孝顺。而通常人在自然生死面前表现出来的悲痛和贪惧心理,以及对生命挽留的诉求,在道家看来,都是对天父地母不孝的忤逆行为,非但不应该提倡,反而应予以谴责。道家主张在生死面前应该不喜不惧,视生如死,视死如生,指出生和死都非出于自愿,而是天父地母的安排,只有顺变才是对天地父母的孝道。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帝者,天也)之悬解。
无独有偶,道家还艳羡*的豁达洒脱,反对亡者入殓厚葬的鄙俗不禁。据《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充分表达了道家视天地自然为父母、视死亡如归家的高深境界。
由此可见,道家的孝道是以天地自然作为尽孝对象,以顺变不惊、视死如归为至孝的方式。毋庸置疑,这种另类的孝道思想也只有建立在另类的世界观基础上,这是一种只有那些完全追求精神释放、以天人合一为人生最高境界的玄学者们才能达到的孝道孝行。纵观他们一反常理的另类言论和怪诞行为,无不有着绝对的典型性,但却绝对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在这里,我还是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道家的孝道吧,那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儒家比较重视孝道,那么道家对「孝」怎么看
儒、释、道,都对孝道非常重视。因为孝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关于孝的经典,儒家有《孝经》,佛门有《地藏经》,而道家有《文昌孝经》。《文昌孝经》中说: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
儒家、墨家、道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道家原为人生哲学,道教则以吸收黄老学、阴阳五行思想、儒家谶纬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观,基本上大量吸收儒家的人伦思想。道教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一书里谈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道教的《太平经》、《太上老君说...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关于孝的思想
道家思想应该说不包括孝这个概念,道家讲的是无为,是自然,是齐物,因此可以将孝归于道的自然体现之中,而没有必要象儒家那样单独成为一个思想理论,所谓大道废而有仁义礼制,这些约束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因为自然本性已经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们重视而出现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运化,并没有孝与...
孝悌是道家思想吗
孝悌是道家思想。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论语中的孝道思想,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教的思想,道教思想,道教核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为人孝悌的人,极少有忤逆父兄的,而从来还没有见过极少忤逆父兄的人会犯上作乱或违反其他纲纪。由此来看,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也是奉行儒家思想。
道教四恩是指哪四恩
3、“父母恩”《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中说“夫人生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人这一生,唯有父母的养育恩情比泰山重,我们要常怀孝心,孝敬自己的父母。道教认为父母恩重,难报难量。“百善孝为先”,道教非常注重劝善之道,积功累德,是凡人成为神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孝道则...
“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1. 儒家: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主要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纲、八目等。其核心思想是“仁”,强调孝道。2. 释家:即佛教,涵盖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四弘誓愿等内容。释家的核心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3. 道家:道家...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儒家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这三纲五常里,“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是将孝悌作为德行的最高表现。道家是这样说的,“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
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的思想是什么
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
道家的绝仁弃义与儒家的仁义之间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说的是道家的仁义是什么意思?道德经里说:“大道废,有仁义”。道家所讲究的“仁义”二字来自于奥妙的《道德经》,后来道家的“忠孝节义”的思想与《道德经》里面所提倡的“仁义”二字相符合。仁义是道德的衍生!所以道家讲仁义,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顺理成章的!道家认为,如果不能够道治...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基本主张各是什么?
1、儒家:孔子,主张“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主张克己复礼,希望能回到西周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主张勤学而好问。孟子,继承并扩充孔子的言论。主张忠孝义,希望战火不再。荀子,性恶论者,认为人生而恶,只有通过学习礼义等思想,才能渐渐善良。2、道家:老子,主张“无为”、“道法自然”,"反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