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质点受变力作曲线运动的问题时,最好使用哪种坐标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1: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14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学点1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②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④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运动参量。
例1 一个滑雪人从静止开始沿山坡滑下,山坡的倾角θ=30°,滑雪板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0.04,求10s内滑下来的路程和10s末的速度大小。(g取10m/s2)
解析 以滑雪人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4-6-1所示。
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为:垂直于山坡方向,处于平衡;沿山坡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将重力mg分解为垂直于山坡方向和沿山坡方向,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FN-mgcosθ=0
mgsinθ-Ff=ma
又因为Ff=μFN
由①②③可得:a=g(sinθ-μcosθ)
故x=(sinθ-μcosθ)t2
=×10×(-0.04×)×102m=233m
v=at=10×(-0.04×)×10m/s=46.5m/s
答案233m,46.5m/s。
方法点拨
物理运算过程中尽量使用代表物理量的字母,必要时再代入已知量。
学后反思
物体的运动情况是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及物体初始条件决定的,在解决动力学问题过程中应注重受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2 如图4-6-2所示,传送带地面倾角θ=37°,AB之间的长度为L=16m,传送带以速率v=10m/s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A端无初速地放一个质量为m=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擦系数μ=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需要多少时间?
(g=10m/s2,sin37°=0.6,cos37°=0.8)
解析 物体放到传送带上,开始相对于传送带向上运动,所受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下,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初速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sinθ+μmgcosθ=ma1 ①
物体速度由零增大到10m/s所用的时间:t1=x1/v ②
物体下滑的位移:x1= ③
当物体速度等于10m/s时,相对于传送带,物体向下运动,摩擦力方向与原来相反,沿传送带向上,此时有:mgsinθ-μmgcosθ=ma2 ④
从速度增大到10m/s后滑到B所用时间为t2,根据运动学知识:
L-x1=vt2+ ⑤
联立方程组解得:t1=1s t2=1s 所以从A到B时间为t=t1+t2=2s
答案 2s。
方法总结
本题应注意,开始时物体的速度小于传送带速度,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受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速度加速到大于传送带速度时,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因此,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时,分加速度不同的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例3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4-6-3。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 设圆盘的质量为m,桌面长为l,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1,有:μ1ma=ma1 ①
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以a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
μ2ma=ma2 ②
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1,移动的距离为x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x2,后便停下,有 =2a1x1 ③, =2a2x2 ④,
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x2≤-x1 ⑤,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时间为t,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有
x= ⑥, x1= ⑦, 而x=+x1 ⑧,
由以上①到⑧式解得:a≥
答案 a≥
感悟技巧
求解比较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可根据动力学规律和运动学规律列出相互独立的物理方程综合求解。
学点2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②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④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例4 质量为200t的机车从停车场出发,行驶225m后,速度达到54km/h,此时,司机关闭发动机让机车进站,机车又行驶了125m才停在站上。设运动阻力不变,求机车关闭发动机前所受到的牵引力。
解析 机车关闭发动机前在牵引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向前加速;关闭发动机后,机车只在阻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因加速阶段的初末速度及位移均已知,故可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阶段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合力;在减速阶段初末速度及位移已知,同理可以求出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阻力,则由两阶段的力可求出牵引力。
在加速阶段
初速度v0=0,末速度v1=54km/h=15m/s 位移x1=225m
由-=2ax得: 加速度a1=m/s2=0.5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引-F阻=ma1=2×105×0.5N=1×105N ①
减速阶段:初速度v1=15m/s,末速度v2=0,位移x2=125m
由
加速度a2=m/s2=-0.9m/s2,负号表示a2方向与v1方向相反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阻=-ma2=-2×105×(-0.9)N=1.8×105N ②
由①②得机车的牵引力为F引=2.8×105N
答案 2.8×105N
方法总结
解题前应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弄清物理情景,找出解题的关键,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题习惯,在求解加速度过程中要注意加速度和速度方向关系,在求a2时也可不考虑方向,直接求其大小,a2=0.9m/s2,然后根据阻力方向得出F阻=-ma2=1.8×105N的结果。
例5 在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若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A物体,使A、B一起向前运动,如图4-6-4所示,求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若将F作用于B物体,则A、B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
解析 由于两物体是相互接触的,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把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去求加速度a是很简便的。题目中要求A、B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必须采用隔离法,对A或B进行受力分析,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求出两物体间的作用力。
解法一:设F作用于A时,A、B的加速度为a1,A、B间相互作用力为F1。以A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4-6-5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水平方向F-F1-F1阻=m1a1,
竖直方向F1弹=m1g,F1阻=μF1弹
再以B为研究对象,它受力如图4-6-6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水平方向F1-F2阻=m2a1,
竖直方向F2弹=m2g,又F2阻=μF2弹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A、B间相互作用力为F1=,
当F作用B时,应用同样的方法可求A、B间的相互作用力F2为F2=
解法二:以A、B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4-6-7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μ(m1+m2)g=(m1+m2)a
所以a=-μg
再以B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4-6-6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1-F2阻=m2a
则A、B间相互作用力F1为:F1=同理可求得F2=
答案;
方法提示
研究系数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应采用隔离法,研究系统与外办的相互作用采用整体法更简便一些。
规律总结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连接体。连接体的加速度通常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情况,如一个静止,一个变速运动。
在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可先把这个连接体当成一个整体,分析受到的外力及运动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若要求连接体内各种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则把物体隔离,对某个物体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该物体列式求解。
拓广延伸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就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最常见的问题。
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前提。找到加速度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解题时应抓住“加速度”这个桥梁不放,确定过渡方向,学习中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6 如图4-6-8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每根杆上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
A。t1<t2<t3 B。t1>t2>t3
C。t3>t1>t2 D。t1=t2=t3
解析 小滑环下滑过程中受重力和杆的弹力作用,下滑的加速度可认为是由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产生的,设轨迹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cosθ=ma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