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0: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42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孝养》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扩展资料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43
诗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白话译文: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详细意思: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不算孝敬父母。
扩展资料:
形容孝顺父母的诗句:
一、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出处:清代倪瑞璿的《忆母》。
白话译文:常暗地里因思念自己的母亲而流泪,但只恐怕母亲思念自己的泪水会流得更多呀!
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处:中唐孟郊的《游子吟》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白话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43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出自桓宽《盐铁论·孝养》中的语句。
大意是: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详细意思: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不算孝敬父母。
扩展资料
百善孝为先,行孝道不仅是作为儿女应尽的本分,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行孝,并不是说我们有多少钱才能够行孝,也不是说有多少社会地位才去行孝,只要你真正的想去行孝,在哪里,用什么方式,都能够表现出我们这颗孝心来,这个一定要落在心里地上,在具体的事情上。
在父母面前要常怀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礼敬退让,也懂得心怀感恩,很多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顾了,就不再理会父母,即使偶尔想起来,也只是象征性地给父母买点衣服,送点钱,觉得自己孝顺父母了,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顺不在贫穷,不在物质,不论何时何地,贵在那颗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44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一直有许多孝敬父母的典范,让人们津津乐道。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扩展资料:
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44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一直有许多孝敬父母的典范,让人们津津乐道。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古人用他们的行动指引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下面我就讲一个孝敬父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