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个人提高反思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9:22
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反思三年,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从词义看是内省(内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的反思、学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学的反思。特别是课程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更需要教师做好反思工作。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教学反思,搞清了教学反思的概念,对如何进行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表现从技术上、伦理道德上进行回顾、重视、质疑、分析,自己考察自己,自愿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持续的批评性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主动关心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结果、手段效率的一种行为,是不断控制、评价、修正自己实践行为的一个过程。要回顾和回忆已有的活动,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它的实质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不好的事情以后不再发生,好的做法继续发扬。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有较深刻的体会。
如果一个教师或许工作了20年,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为什么只有经验不能成长?为什么经验加上反思就成长了呢?
1.反思使经验(含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叶澜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师,越能使自己的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好,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答不出,后来通过反思,发现原因是每个学生只用一个作业本。学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业情况,经过认真总结,他的经验就提升为及时反馈原理,讨论时,老师们也认为,只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反思能帮助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行动,反思帮助探究和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有的教师在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培训,用好评价,加强引导,如果将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起来。
我们认为,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认真反思,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的体验进行回顾,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会教学的好途径,某个内容教学失败了,反思为什么,下次就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逐步就学会教学了。
无论是教学的失败,还是教学的成功,教师只要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论所不能替代的精华。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反思可以由教师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发展。
按照教师职业特征,一般认为,5年以内是新手型教师,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5年—10年是适应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策略,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应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20年以上是专家型教师。但自己不把握进步的机会,是不会自动越级的,可能到退休还不成熟。
通过反思,不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绩;还应关心教师本人如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复一年机械重复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自己成长的有心人,才能缩短成熟的时间。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狭义的反思是对课堂行为的反思,广义的反思包括对课前设计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课后的反思。实践前的反思是一种超前的反思,在实践前形成三思而行的习惯,对提高教学的预见性非常有帮助,如准备一堂新课时,想一想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有经验吗?有教训吗?遇到教育中的难题时,先想一想,原来遇到过类似事情吗?是怎么处理的?过去的处理是否取得了好的效果?实践中的反思是边做边反思,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因果联系。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批语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部分,重点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对于一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先反思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教学设计时,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太笼统,应该将课标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灵活运用”具体化,变为可操作的内容。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
一堂成功的课例,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教学过程才会出现闪光点,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课堂要精彩,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教师设计精彩的片段,或者想出一个好点子,片段的内容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课堂引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点与难点有创新性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对学生做出的合理结论给予赞赏,点子的内容可以是故事、游戏、趣味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说话语言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原因,对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要做出改进措施,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课堂内,教师对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无形的伤害,可教师自己难以察觉。大家认为,这一点是最值得教师反思的,而且教师要十分留意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例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是否批评了他。
有个学生考试不及格,教师发试卷时说:“你怎么个子这么高,分数这么低?”这个学生顿时脸就红了,趴在课桌上头都没抬起,随后变得很忧郁。教师发现这个情况后,感到很后悔,经过反思,向学生道歉,这个学生后来学习很用功,考试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教师反思得到的回报。
4.发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因材施教人人赞成,但做起来难,特别目前班额都比较大,一个班有五六十人,多的超过七十人,教师在课堂内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确实难度很大。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要有所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作业,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维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本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教材上个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尊重学生差异,反思平时教学上的“一刀切”,对指导教学非常价值。大家认为,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安排不同的作业,考试上也出一些不同的题,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权利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思考得比较少,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要探究性学习,这里实质就包含了学生相关权利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获得鼓励权、读书权、想象权、选择作业权。
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内有发言的权利,有些教师虽然要求回答问题,或者谈想法,但往往学生刚开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预设,就立即打断学生的发言。有时,一节课尽是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成绩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一节课中,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即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的课决不是好课。
新课改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意见,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要给予鼓励,即学生有获得鼓励的权利。上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表扬学生了吗?表扬得恰当吗?自己用什么方式鼓励学生的?
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才能将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动。大家认为,教师们都知道教育观念的重要,但对于具体应该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观念,思考得比较少。因此,教师十分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例如,上完课后,想一想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等等。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目前,有些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比较低,尤其是数学,很令人担忧。在各级赛课中,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也不是少数,赛课教师还是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经过了许多人精心打造的课都出现知识性错误,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错误多就更不要说了。
有个学生问老师:自然数与偶数哪个多?教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自然数多,理由是自然数是1,2,3……。中间没有间断的数,而偶数是2,4,6……,中间有间断的数,那么,自然数就比偶数多。这个问题不难,教师却回答错了,反映了教师专业水平低。因此,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内容教错了吗?自己的知识储备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吗?自己的知识能够满足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吗?只有不断反思,才会知道知识上的缺陷,才会努力学习,弥补不足。
总的说,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从反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
1.要收集发生的问题的信息,行动回顾。
回忆教学情景、过程、原因、结果,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状况。
特别是对发生了不正常的问题、现象的情形要回顾,通过信息回顾提出问题,教师对课堂内出现的现象,哪怕是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不能漠不关心,而要认真反思,找出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
2.对课堂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怀疑、质疑,从反思得到困惑。
要善于怀疑自己的行为,怀疑所运用的理论,经常思考,这样对了吗?可以吗?
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析,看是否有效行为,无效行为是否太多,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中,提供了下表,老师们可以参考。
有效行为
无效行为,负效果行为
机敏、热心
呆滞、烦恼
关心学生与班级
对学生及班级活动不感兴趣
愉快、乐观
不快乐、悲观
能自我控制情绪
容易发脾气
有幽默感
过分严肃
认识和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自觉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
不公平、偏爱
能忍耐学生的错误行为
不忍耐
与学生一起工作时表现出理解和同情
对学生冷淡、讽刺
与学生关系和谐、有礼
与学生关系疏远、逃避
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及学习中的难题
察觉不到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困难
赞扬努力的学生、鼓励表现好的学生
不赞扬学生、过分挑剔
真诚认可学生的努力
怀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社交中,考虑别人的反应
在社交中,不考虑别人的反应
鼓励学生尽其所能
不鼓励学生尽其所能
妥善计划与组织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没有计划和组织
在教学计划内,课堂步骤有弹性
步骤过分死板,不能脱离计划的*
预期别人的需要
不能照顾个人差异的需要
教学技术新颖有趣,能刺激学生
教学枯燥呆板,没有趣味
示范与解释清楚、实用
示范与解释不清楚,无引导
这一步,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要求要苛求,要自己质问自己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太好的。
对做得好的,也可以想一想,我是怎么想的?是否有理论依据?对做得不好的,要思考,我怎么会这样呢?
3.在探究中找到解决和消除困惑的办法。
针对反思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教师要进一步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怎么改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何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益处?
一位老师在星期五讲课时,告诉学生要善于学习,要把所学的一小节内容进行整理,写出一个概括性的复习总结,其实意味着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但到星期一要求学生把做的总结交上来时,一些学生没有完成,老师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有的学生需要视觉提示,要明确把作业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不能混在一般性讲述的要求中。于是,反思的结果就是:要把口头布置的作业写在黑板上,要求要明确具体。
五、教学反思的记录与交流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有记笔记的习惯,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些反思笔记是宝贵的教学资料,是提升反思质量的基础。参加讨论的教师许多都有记反思的好习惯,并且讲述了自己的记录方法。
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后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或失败的教学,可以只简单地写几个要点,写在教案后面也行;可以是详细描述事情经过;可以做资料分析;也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师自己记下来的东西,是非常鲜活的,很有价值的。有些老师写不出像样的教学论文,是由于平时没有反思与记记录反思,一到写文章时,就没有素材,即使写成了文章,也是东拼西凑,没有可读性。
写反思时,可按事件写,也就是说,把类似的多件事联系起来记忆、反思。这样做可以系统总结一类教育现象,为今后处理同类教育现象提供借鉴的蓝本。
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写教育故事,把教育中的真实故事写出来,穿插自己的议论、思考,教育叙事是适合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好形式,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从故事中提炼出教育观点。
教师要学会与同行交流教学反思,自己在反思中如果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好或是差的,不妨告诉同行,与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数学组为单位,不定期举行反思交流会,与人交流、讨论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办法是否最好。教师聚集在一起,把自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
现在网络已经进入发寻常百姓家,教师可以将反思发到相关的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特别是有可能引起一些教育专家、教学高手的重视,他们如果能够参与讨论,则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反思质量。
六、反思意识的提升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1.反思应该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行为
反思对教师的责任心要求高,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会去反思的。要使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首先是教师对反思要有内在动力,也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其次,要有外部的推动力。有的学校规定: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写三篇教学反思,每篇500字;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每天要写300字以上的反思,每周教研组要检查,要交学校。但实践中由于措施不到位,教师很难坚持下去,逐渐就变成到处抄、应付。这样就失去了反思的作用
2.反思是需要毅力的行为
在反思中,要自己揭露自己的短处,是诱发痛苦的行为,没有毅力就难以反思,这种毅力体现了反思的持续性,需要教师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盯住自己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进行批评,自己要督促自己,要敢于向别人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合理性。另外,要长期坚持反思,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毅力支持。因此,讨论中大家认为,只有坚持长时间的反思,才会看出反思的成效。
3.使反思成为自己的习惯
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形成反思的习惯,就会自觉地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曹化老师认为教师形成了反思习惯,就会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4.提高反思技能
反思中有时要进行比较、讨论,要查阅理论,要进行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调节。这些本身是一种能力,教师要掌握反思的技能,提高反思的质量。
5.反思要适度
反思不一定是个人闭门造车,有时可以集体反思,大家讨论,反思也不要很多专门的时间,茶余饭后,大家在一起可以聊一聊;每周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可以交流一会儿。这样做,就显得比较轻松,就不会将反思看作一项专门的工作了。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途径,也是教师从事教研的好方式。我们讨论的目的是希望老师们重视反思,提出反思中的一些问题,具体到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做许多细致的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9:22
多给自己一些能力提升的反馈,告诉自己能力提升了不少,这样也能稳定我们的情绪。作家杨大侠杨科透露,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有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