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15: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23:38
意思是: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
这段话出自汉乐府诗歌《箜篌引》,属于《相和歌辞》,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这几句诗是从这个故事里衍生出来的: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
译文:
一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23:38
此句出自《箜篌引》,意思是:你不该渡水过河却偏要渡水过河,未曾读过却淹死在河里,能拿你怎么办哪。也为不听劝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扩展资料: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的,就格外使人颤栗。 是的,死亡。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
我们已经习惯于庸常和合理的人生,即使常常遭遇莫名的伤害和挫折,也希望这个世界始终井井有条。具有强大人格力量者,却往往拒绝接受这种庸常,时刻想*于秩序之外。 于是,我们把他们和疯子等量齐观。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 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箜篌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23:39
意思:叫你不要渡河啊,你却偏偏要渡河。现在你渡河被淹死,叫我拿你怎么办?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出自《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相和歌辞》之一。据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葫芦奔走。
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
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公无渡河》赏析
“相和歌”是汉代所采集的各地民间音乐。之所以叫相和,有两种含意:一种是用乐器丝竹与人的歌声相和。《宋书·乐志》中说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指的就是这种形式,伴奏的乐器有节、笙、笛、鼓、琴、琵琶等七种(见《古今乐录》);另一种是指一人唱、众人和。《宋书·乐志》记载的《但歌》的演唱方式是:“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这也叫相和。
汉代相和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状况、社会风俗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历史、游仙、相思、离别、人生的感慨及格言式的训戒等,在相和歌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反映。在乐调上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这在汉代叫“清商三调”(《旧唐书·音乐志》)。
三调之外又有“楚调”和“侧调”,这五种曲调总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因此“相和歌”后世又称为“清商乐”,简称“清乐”。
《相和歌辞》是乐府歌曲名。据《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之名,大约由此而起。
这些歌如《宋书·乐志》所说:“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这些歌原来多是无乐器伴奏的口头歌谣,后被乐官们采入乐府,以丝竹配奏。到三国时,又经乐官们再次改造,成了魏晋的“清商三调”歌诗。其中有一部分曲调代以曹操父子所作新辞,但有一部分则仍用汉代民歌本辞。
参考资料:公无渡河-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23:39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的意思是:叫你不要渡河啊,你却偏偏要渡河。现在你渡河被淹死,叫我拿你怎么办?
《公无渡河》是一首朝鲜古诗。诗歌原文: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相和歌辞》之一。据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葫芦奔走。
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无渡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23:40
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