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3:0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2
1、不满周岁—襁褓;
2、2到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
6、10岁以下—黄口;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扩展资料:
古代其它年龄阶段的称呼:
1、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4、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5、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6、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7、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8、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9、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0、六九年:即54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3
1、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意思是婴儿开始就是孩子,被人提着,所以叫孩提。
如:战国 孟子《孟子·尽心》: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意思是孩提就是孩子的幼儿时期。
2、总角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
总角是*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垂髫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4、黄口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5、孺子
孺子,汉语词语。拼音:rú zǐ,多指幼儿、儿童。
6、童孺
拼音:tóng rú,
意思是指儿童;幼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孺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3
幼年少年时期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有“儿童、幼儿”的意思。也有说“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红楼梦》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小髻,像一对小羊或小牛的角,称总角,《诗经 齐风 甫田》:“总角 兮。”角,小髻;“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自然下垂。后人用“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古人在战场上“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讥讽一个人年幼无知。两军对垒,互相骂阵:“咄!黄口小儿,放马过来,一决雌雄!” 语出《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意思是:孔子看到捕鸟人捉到的都是小鸟儿,就问他:“为什么大的鸟儿捉不到呢?”捕鸟人说:“大鸟儿警觉,所以不好捉,小鸟儿贪吃,所以好捉得多。”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对小女孩的称谓中,黄毛丫头用得比较多,指年幼的女孩子,有戏谑或轻侮意味。民间“黄毛”指小孩,如:黄毛小子 ,黄毛丫头。在古代,女孩小时候梳的头发的形状很象是树丫,所以就叫丫头;又因为小女孩还未发育成熟,头发稀稀拉拉的,常常有些发黄。另一说法是:“黄毛”原来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头发是黄的,后来就引申为年龄小,不懂事,所以“黄毛丫头”称呼主要是强调这方面。如“她不过是一个黄毛丫头,不懂事,大人您别计较”;在某些环境下还有一层轻视的意思,如“一个黄毛丫头,还敢和我斗。” 对小女孩来说,这种称谓实在不怎么样,让人觉得有些美感的说法是“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民间还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黄花闺女,指未婚女子,*。传说“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原来,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4
总角之交: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4
竹马之交